海量知识与经济的结合爆发价值效应
从2015年罗振宇在北京水立方做《时间的朋友》讲座开始,他就提到知识是第四大商业交易入口,罗胖在知识领域培育了自己的成功。之后,知识经济这个词逐渐被大众所熟知。
依靠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头条的自媒体近年来也蓬勃发展。一时间,长江南北掀起了一股内容创业的热潮,知识分子和有能力制造内容的人也觉得实现知识的春天来了。
的确,知识的实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窗口,但知识经济等于知识的实现吗?通过我们对知识经济的理解,我们发现它远不止实现。
01
重新理解知识
从字面上看,‘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百度百科上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现代化被定义为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此外,在《新管理革命》中,美国作家大卫布尔库将知识经济视为重塑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原则,并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总结出13条管理原则。《付费》年,作家方俊甚至直截了当地定义,知识经济的兴起是由“付费”行为引起的。
百家有自己的说法,但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情况呢?面对众说纷纭的定义,有必要重新理解知识经济的概念,而要通俗地理解它,就需要从知识这个词入手。
以知识是我们对某个事物的认识,为例,自然知识是关于自然的树木和天气的科学信息,以及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对这些信息的归纳和总结,最终形成普遍的常识,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书籍或通过实践总结自然知识来运用这些知识来预防灾害和保护自然。
如果你把‘知识+经济',’这个意思不同。无论上述知识经济如何表述,都有一个是公认的: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和实现概念
知识一旦产生价值,就能造福人类,预防灾难
以自然为例,只获取自然知识不是经济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自然的知识,结合其他知识,就可以总结出一套森林火灾预警机制,并转化为一套系统,可以销售到各个地区,用于预防森林火灾。
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经济行为,知识经济是通过商业行为体现知识价值的过程。,又该如何衡量这种价值,除了把这种火灾预警系统的最终收益作为标准之一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系统可以避免火灾带来的好处。
但知识经济的秘密在于,衡量价值的不仅仅是金钱。原因在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各个领域的知识综合归纳为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系统,一般可以从以下三种转化形式来衡量:
第一:当它转化为特定的商品或制度时,以货币数字计算;
第二,知识从一个学科转移到另一个学科,这是用另一个学科的知识价值来衡量的。
第三:转变成一种制度或商品
解决某个问题获得的效益叠加。但不能就此定义没有转化为商品或系统的知识就是无价值的,恰恰相反,知识是无价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判断你掌握的知识未来能产生多大价值。
比如马云作为英语老师当年去美国大学发现了可以联网的计算机,马云并没有掌握大量的电脑知识,只是通过操作获得了一个认知:这可能是能改变人类的东西,就凭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知识点,回到中国创办了阿里巴巴,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
你能说当时马云掌握的知识值多少钱吗?放到今天根据阿里巴巴的市值,可以说值4000亿美元,但放到当时,包括马云在内也不知道具体价值多少。
但极具经济或者说商业头脑的马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将他获得的知识和经济关联起来,实现了商用的价值。
此时,还能说知识经济就简单地等于付费或者变现吗?

知识变现和价值是不同含义
02
知识的春天
如果把知识经济理解为知识的价值转化,知识经济自古以来就存在,可以回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繁盛,诸子百家是对那时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但实际达到上千个学派。
我们熟悉的道家、法家、儒家、兵家等都是那个时代流传至今,给后辈子孙留下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当时从王宫到民间,盛行各种学术讨论,上到治国,下到黎民无一不论,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当时知识激荡的集中地。其中关于义利之辩是当时经常讨论的话题:
梁惠王问孟子: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孟子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亦。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那个时候,王和学者经常在一起讨论治国之道,像孟子等知识圣人并不像现在你需要付费我才回答,而是尽情阐述平生所学,得王器重者,封王拜相,琴瑟不通者,潇洒拜别,不取分文,再到下一个国家去游说。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知识价值的常见之道,所谓"毛遂自荐"就是如此。
在今天,有微信、知乎和头条这样的平台,能够让你的知识很直接的变现,以前则更多是"自荐"式推销自己的知识,获得王的认可及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后,或开坛讲学,或著书立说。当然,后来隋朝推行科举制度,那些没有后台的寒门学子也可以凭借自己出众的知识获得朝廷的认可。
假设一下,如果把孔孟放到今天,在知乎或头条开个号,就凭他们俩的名气,要成为超级大V实现变现和价值转化是轻而易举了。

孔子授课雕塑
有个"洛阳纸贵"的故事,《晋书·文苑·左思传》是这样一句话描述的:"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说的是当时才子左思写了一篇《三都赋》,被洛阳权贵之家相互抄写模仿,导致一时洛阳的纸供应不足,变得价格昂贵,这也许是记载较早的"知识网红效应"吧。
到了今天,知识经济由一种宏观的经济形态转变为具体的商业形态,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发达,知识价值的体现可以快速地通过数字来衡量。
比如在罗振宇的“得到”APP,我们可以付费获取不少经济学家、作家、金融家的课件,而那些知识供应者也乐于将自己储藏多年的知识进行传播和变现。
在混沌大学,你可以聆听众多成功企业家讲解2个小时的企业经营之道,前提是你必须成为混沌大学的付费会员。同样,在头条,你可以通过付费获得各种专栏。
此时,知识的价值还不等于付费,尽管你是通过付费在知乎获得名家的一个困惑解答,但你不能以199元来定义经济学家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的价值。知识以一个合适的价格传播出去,你学习后获得的知识提升才是199元真正的价值。
从这点看,付费理解为一种知识价值体现的形式而不是结果,似乎更为合适。
从古到今,知识因为其获得条件的稀缺性,并不为大多人掌握,但知识的春天却始终存在,大众普遍对于知识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迫感。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用数字来很衡量,在于是否让获得知识者有其用,古代君王能以知识强国,现代个体能以知识强智,这才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至于付费或变现,只是知识实现其价值的一个过程或形式而已。

在图书馆的读者
03
知识的力量
罗胖在演讲中说到:
人类的商业历史有四个交易入口,因为交易机会稀缺导致的流量入口;因为消费能力稀缺导致的价格入口;因为信任稀缺导致的人格入口;第四代入口是因为知识稀缺导致的知识入口。
而罗振宇的“得到”正是把握住了人格和知识入口而成为知识经济的典型案例。
人格是因为信任而买单,知识是因为稀缺而买单,知识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观地存在于那些拥有者脑中,比如物理的知识存在于杨振宁脑中,如果他愿意开课的话,那么他的知识会转化为你的知识。
以得到、混沌大学为代表的平台,是知识经济的新起之秀,通过这些平台,知识得以传播,我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另外,类似头条、公众号,则体现了知识经济的另一个形态:自媒体。
什么是自媒体?自己就是一个媒介中心,一个充满人格化的内容制造基地,如年糕妈妈的定位是传播自己的育儿知识,如一条的视频是传播各种精品短视频,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自媒体们把自己在某个领域提炼的知识转化为图文、视频通过平台传播给需要的群体,这些群体就是自媒体的粉丝,粉丝效应激活后,就有了社群,有了族群,有了共同的认知,这也是知识的力量。
另外,如戴维·布尔库什对知识经济的理解,如今已经进入新的"知识型工作"阶段,需要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来迎接新的组织变革,比如他提出消灭电子邮件,取消休假限制等突破常规的方法,也是基于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工作方式不能再遵循过往的经验,而是要充分解放每个人的自由,让工作更有效率。
知识的力量大到我们无法想象。而知识一旦和经济结合,将爆发巨大的价值,就如第一部分定义表达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适用于管理和组织变革、知识变现、知识传播和知识创业等各个领域。

知识就是力量
总结:
知识经济是什么,就是通过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知识的制造、知识的分配和知识的使用,要达到实现价值的目的,需要借助各个平台或者自媒体,过去,知识的价值实现要毛遂自荐,会洛阳纸贵,但如今,知识价值实现变得更加容易,传播地更快,价值也实现地更彻底。知识经济时代,值得我们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