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通辽市大学生创业贷款 通辽创业大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想工作”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口号。离7月份的毕业季越来越近了。连日来,不少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学生纷纷致电本报询问:“通辽市今年有没有启动新的就业扶持政策的计划?今年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以享受哪些优惠?”记者从通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2015年,通辽市实施三大行动,推出两项就业促进计划。相关政策记者将为您展示。

一万个创业行动:

落实创业和社会保险补贴

目前,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最新的热潮。接受采访时,很多同学咨询:“听说今年自治区将启动1万名高校毕业生创业。通辽市也会同时开工吗?”创业可以享受哪些政策?”据记者采访,通辽市今年深入实施“万名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进一步完善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典型创业奖励等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实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在电商网络平台上开设“网店”的高校毕业生纳入贷款支持范围。

落实大学生创业补贴政策。补贴对象为在各级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及人力社会部门认可的其他创新创业平台孵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为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含毕业当年的大学生)。补贴标准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享受创业补贴不低于1万元。申报条件为申报企业必须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具有税务登记证和有关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经营稳定6个月以上,从业人员3人(含)以上等。同一创业项目或同一创业大学生个人(群体)只能享受一次性大学生创业补贴。申请流程符合大学生创业项目条件的,可向当地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创业补贴;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财政部门应按规定拨付补助资金。

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开办小微企业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参照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政策,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

万人储备行动:

给予参加储备的毕业生不少于

700元/人/月生活补贴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少高校毕业生将目光转向了人才储备方向。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自治区实施了“为中小企业储备1万名高校毕业生行动”,通辽市在自治区实施了各项人才储备政策。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万人储备行动将实施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和培训补贴政策,储备期满后将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培训补贴和定向考试政策。高校毕业生参加人才储备,享受与储备单位同类人员同等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政府提供不少于700英镑的生活补贴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今年,自治区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万人岗”,通辽市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今年将发展基层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组织实施“三支一扶”和社区民生志愿服务计划,统筹安排社区民生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加强在职人员培训管理,落实好生活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做好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的就业工作。落实和完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的定向招聘政策,继续组织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的专项招聘工作。

离校后失业促进计划:

e:15px;">通过专场招聘会


鼓励毕业生参加见习工作


崭新的一年已经拉开序幕,众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再次投身到求职的队伍中。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朱波说:“面对着应届毕业生,我们的压力可想而知。相关部门今年有没有制定帮助我们就业的扶持政策,让我们看到新的希望。”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通辽市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健全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数据库,组织专人定期入户调查。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组织有条件的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对接,开展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并落实相应的培训、鉴定补贴,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扎实开展就业见习工作,通过宣传引导、专场招聘等,吸引毕业生积极参加见习工作,并规范见习基地和见习人员管理。


蒙语授课毕业生促进计划:


开设双语服务窗口


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鼓励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创业,今年通辽市启动实施“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加大扶持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创业力度,在创业补贴、小额贷款、场地扶持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开发适合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岗位,落实和完善鼓励到城乡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政策。组织毕业年度的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到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在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开设蒙汉双语服务窗口,为蒙语授课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