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众多创业者的过程中,编辑发现,虽然大多数初创企业都有融资需求,但创始人对获得融资所涉及的流程和步骤并不清楚,甚至有些人完全搞不清楚。一些对融资门道有着清醒认识的企业家忍不住叫苦连天,在谈笑间也忍不住感受到了“资本寒冬”的残酷:之前谈妥的投融资条款都是白搭,或者说最后都是“跳票”。经过一番了解,发现这些项目的融资并不顺利。除了投资机构收紧“钱袋子”之外,还存在项目与资本交相舞蹈,部分环节脱节,导致融资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问题。
今天,编辑们整理了一些投融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流程,帮助创业者在融资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
首先,我们了解投资机构的运行机制,以便根据管理的节奏收集数据和准备信息,找出对方的意图并做出良好的回应。
风险投资机构的业务模式一般包括“融、研、投、管、退”,其中与项目企业对接的业务流程往往集中在“投资”和“管理”两个关键环节。一般来说,机构投资者都有自己明确的投资管理流程:建立项目渠道、筛选项目BP、逐步与内部项目建立互动、初步调整条款单、签订保密协议、进场做深度调整、撰写投资报告、会议、内部谈判开会、签订投资协议、变更章程和工商登记、完成股份交割、最后付款,然后开始后续的管理增值和项目监管阶段。只有充分了解流程,才能准备更完善的细节,避免出错。
作为一名企业家,融资前你需要准备些什么?
为融资项目制定清晰的战略规划和资本规划
根越深,树越茂盛。对于项目而言,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领导者需要勾勒出公司未来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并仔细梳理企业的发展战略框架和资本规划,以支持企业实现长期目标。明确的上市目标和资本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资本的投入和补充也取决于经营计划和预算。上市计划、运营计划、预算计划、资金计划紧密相连,项目创始人要明确这些环节,尤其是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
融资小组的组织保障
在开始融资之前,首先要成立一个以创始人为核心的内部融资集团。成员一般由创始人、财务负责人、业务负责人和外部投融资顾问组成。这也是后续匹配投资机构在业务、财务、法律事务等方面进行尽职调查的对接部门。也是一个可以减少后续对接错频,缩短内外磨合时间的推进器。但在一些初创项目的初期,出于成本考虑,人员配备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可以由外部顾问和内部核心领导组成。其次,团队需要准备融资材料,一般包括商业计划书(BP)和配套融资材料。这些材料在写作过程中要尽可能真实客观,关键信息要一目了然。毕竟这些材料都是“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是否有进一步了解的价值。
建立或完善融资的渠道FA、创投圈、朋友圈等资源
年初,大量创业者缺乏融资渠道和商业人脉。此时不妨借助一些专业的创投平台或线下创投活动拓宽资源渠道。毕竟顶级的投资机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专业的业务指导和协助资源。
路演是融资的必要条件?
trong>想获得融资就一定要路演吗?答案是否定的,但不可置否的是路演是对接投资的重要渠道,也是投资机构活跃的集中地。目前创成汇平台就提供了许多创投路演活动的报名通道。
对待任何一场路演,不论规模大小,路演者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开放式路演中,创业者面对的不仅有投资人,还有其他企业高管、业内专家甚至媒体,因此路演还是品牌形象和产品宣传的橱窗。

路演前可通过内部演练做功课,划清重点,让投资人更高快速了解项目核心信息。当投资人对项目进行询问时,演讲人要处理好异议问题,有理有据,切忌讲空话或与投资人发生言语冲突,不要把投资人的提问视为挑战,提问正说明项目引起了对方的兴趣。
路演最好由企业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担任主讲,非核心成员无论是对项目理解的深度、表述、项目现状、未来展望的阐述,和创始人本人都是难以比拟的。编者就遇到过不少这种情况,因为主讲人对项目不够了解,面对投资人和专家的提问,要么答不上来要么答非所问。
投融资前的尽职调查
投资人对项目表示有意向之后,投资机构会进行内部立项并签订保密协议,随后安排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又分为初步的尽职调查和进场深入尽职调查,其区别在于前者是在签订保密协议之前,后者是其后,企业内部和投资机构双方都会成立尽调对接小组,成员一般包括由财务、业务、法务(外部顾问)、行政后勤等部门的负责人,以此对应不同的专业内容来与投资机构的尽调小组对接。

尽职调查工作通常是围绕企业的业务、财务、法务、现场等主题系统展开的,有些实业出身的投资人则喜欢关注企业的管理细节,比如考察企业工作现场(车间)、生活现场(宿舍、食堂、厕所),以对改善企业管理能带来的绩效提升作出估计。因此商业计划书的内容建议与实际调查情况信息描述不宜差别太大,否则投资人会怀疑项目的真实性和团队的可靠程度,错失投资。
融资合作的投资谈判与协议签订
在完成前期的调研工作之后,接下来便是就融资合作进行的投资谈判以及合作协议签订,意向合作投资机构会根据前期调研数据撰写成投资报告,并对企业进行估值,投资机构会将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或市销率打个流动性的折扣,以此作为企业的估值。同时,就对接控制权和资源分配问题,股权分配,融资付款方式进行沟通协商,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董事会和高管层面,尤其是财务总监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应当通过管控战略、运营、财务等关键环节来行使股东权利,保障股东利益,而企业方可以约定股东不得过度干涉日常经营,这都属于基本的约束条件。最终达成一致并签订合作,经过内部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审批,由法务部对投资协议及附件进行精心修订之后,投资机构会与企业签约,继而推动工商登记变更。也许到这一步看起来似乎已经成功进行融资了,但作为创始人却不能忽视最后的付款环节,再付款之前依旧会存在风险和变数,更需要谨慎进行企业推动,知道投资款项到账。

总而言之,作为初创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明白从获得投资意向到最终拿到投资的这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比较大的,领导者必须有拥有足够的预判能力和长远的眼光,提前做好融资计划。毕竟,市场瞬息万变,储备足够的“粮食”,才能尽力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项目夭折。
寻找到合适的投资人,更多靠的是自身的实力提升,以及融资流程细节问题的把握。想要多方渠道拓展投融资资源,可登陆创成汇或联系平台,可帮助对接优质创投机构或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