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顶吴昊张广平照片
海德技术研讨会
巨腾国际
6月30日,内江经济开发区举行2016年上半年集中签约仪式。此次签约的4个项目分别是内江川南邮政快递物流配送中心、四川华川集团运营总部及产业基地、川南(内江)区域化第三方医疗消毒工厂、高精度齿轮夹具生产线项目。
随着经济开发区由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重点项目在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
今年,经济开发区以“项目年”为抓手,致力于转型升级、协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化对外经贸合作,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加快成渝超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建设。全区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服务业持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1-9月,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达214亿元,同比增长12.3%;工业规模总产值19.5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亿元,增长3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6亿元,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60.4亿元,增长14.8%。
发展优势产业 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瓶颈
2010年底,赵鼎博士回到家乡内江,领导成立四川于慧制药有限公司.公司落户内江经济开发区,专注于抗癌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截至2016年2月,于慧医药已与37个国家或地区签署正式销售协议,并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关系。新品牌于慧药业正逐渐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的骄傲。
作为内江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于慧医药的成就与经济开发区发展优势产业的方向密切相关。今年以来,经开区持续坚定不移发展“3 1”特色产业,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6.9%。积极发展以信息安全为重点的高端产业,建设覆盖近万平方米的信息安全产业园孵化器,入驻企业68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技术中心36个,拥有著名商标和著名品牌20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狠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主导服务业发展,打造30万平方米以上家居商贸城和电商基地,入驻电商企业52家。苏宁川南物流基地等一大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引进建设,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打破发展瓶颈。2013年7月,该乡按准县制管理运行。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经开区完善了公安、土地、规划、城管、税务、质监、工商、食药、司法等机构,建立了“小政府、大服务”的运行机制。大部分审批事项没有离开经开区,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着力破解资金瓶颈。通过盘活土地、发行债券,兴源公司累计融资24.1亿元。政府债券置换资金27.5亿元。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6.1亿元。化解历史债务18.9亿元。成功获得省级“园区保险贷款”试点资金1.2亿元。帮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4.5亿元,促进企业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增后劲、强实力、促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把项目放在心上,齐心协力,聚焦项目,推进项目,服务项目,努力实现稳增长促发展。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积极谋划、认真研究项目推进工作,明确了“项目年”工作的思路、目标、重点、措施。围绕引进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盘活一批“五个一批”的要求,筛选确定了65个重点项目。
吃透政策争项目。围绕国家和省市政策,做实前期工作,策划包装项目40个。瞄准七大投资方向,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等专项资金;对接省政府供给侧改革17条措施,帮助企业争取技术创新、拓展市场等补助资金,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央、省上盘子。
主动出击引项目。经开区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前往上海、天津、北京、成都等地开展招商活动。今年新签约国药集团区域消毒服务中心等项目8个,总投资47.3亿元。9月14日“海外高端人才内江行”上签约曾飞然博士领办的基元生物、与电子科大合作的“国家(地方)下一代互联网实验室”等3个项目。正促进川南快递物流产业园、川商回家创新创业园、深圳模具产业园、新能源汽车等15个产业项目落地。同时,全力推进金鑫畜禽、温州电气工业园、伊莱维克、德摩叉车等建而未用项目处置工作,力争引进项目盘活。
优化环境聚项目。按照“三大攻坚战”计划,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基本形成“六横三纵”骨干道路网,园区形象显著提升。同时,维护建设生产秩序,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狠抓项目投资
推动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下一步,经开区将加大项目促建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投资环境,坚决打好“项目年”攻坚战,全力抓项目促投资增长,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增长14.5%;完成产业投资32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占比达83%以上;完成城乡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1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
围绕提质增效抓产业项目投资。在工业方面,促进恒通制药、教育信息安全产业园、安徽新视野生产基地、恒恩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服务业方面,突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实现苏宁川南地区管理总部及配送中心项目一期竣工投产;完成西城时代一期、英伦世家等项目建设。
围绕转型升级抓创新创业项目投资。推进厦门新能源新材料及电子产业工业园二期项目建设。支持效率源、巨腾国际等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力争新建成企业技术中心3个,申报发明专利70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提高6个、2.5个百分点。围绕产城融合抓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完成安靖街南延线、安民街、汉渝大道三段跨线桥等项目建设,实施甜城大道9条支路等道路建设。完成松山公园道路和南广场等建设。
围绕“3+1”产业抓优质项目引进。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打好招商引资“三大攻坚战”,力争新签约产业项目12个以上,全年到位市外资金67亿元、增长13%以上。围绕项目推进抓要素服务保障。强化项目用地保障,拓展项目筹资渠道,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改善项目推进环境。
围绕目标任务抓项目责任落实。加强投资目标考核、强化项目进展督查、逗硬执行目标考核,一督查、一通报,季度一总结,半年一考评,年终总考核,严格逗硬奖惩,确保完成全年项目投资目标任务。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黄晓庆(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