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科技园是保山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城市产业园以“学习赶超”深入发展为抓手,高举“科创宝山”旗帜,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石墨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世界一流的高温超导示范应用基地、上海重要的硅材料技术创新应用基地,旨在成为引领长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高地。
开展重点招商布局工程
产业链投资。作为新材料特色园区,以超级碳、超导、超级硅三大重点产业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土地、政策等配套资源,在精准招商过程中积极打造新材料相关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平台招商。统筹临港新产业工场、李安东U谷等高质量发展主体,利用其在招商网络、产业培育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共同开展高质量招商。推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招商,带动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招商项目。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通过设立离岸孵化器,吸引成功孵化企业在园区实现产业化。
招商引资。坚持以商引商、以企引企,发挥企业家在信息、人脉、品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帮助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的“葡萄串”效应。
工业投资。聚焦重点项目,坚决办理各类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全力以赴做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开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改造提升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完善科技孵化链,认定市级以上各类技术中心,形成平台完备、体系完善、生态优良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资源集聚的“洼地”。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产学研新通道,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交易、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生态。
推进科技人才高地建设。每年集聚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就学、家庭就业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优化提升吸引人才、服务外国专家水平,打造“吸引、集聚、使用、留住、丰富人才”的“人才高地”。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卡脖子”,填补行业空白。建立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协同创新合作支撑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发展空间保障工程
盘活现有土地。根据现有企业的改造意愿,对于业主分散或原业主开发意愿较弱的地块,将通过土地收储、以房换地、协议征地、园区平台回购、产权转让、股权转让等方式,对大量土地进行盘活再利用。对于资源丰富、有改造升级意愿的现有地块,可探索建立地块、园区业主与相关国有企业共同开发的机制,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实施技术改造。
提高stoc的体积比
5px;">开展产业服务优化工程全力建设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帮办平台、活动平台和信息平台,优化一站式“金牌店小二”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引进落户、证照办理、用地审批、开发建设、竣工投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优质项目认定、环保服务、法律服务、人才政策、企业沙龙和政务沟通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
争取产业发展和人才政策。聚焦超碳、超导、超硅等细分行业领域,和市场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积极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落户、子女就学、住房租赁等需求。参照临港地区公租房政策,实行“先租后售”公共租赁房政策。
提供各式多样的金融服务。促进“智库+基金+跨境服务”模式。以产业智库为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产业基金为项目发展的动力,集聚“三超”产业相关服务企业,形成跨境的金融与技术服务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平台,促进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成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做强做实开发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参加。



综合环境提升工程
改善园区环境形象。实施园区形象品质提升计划,加强园区综合整治和精细化管理,加大路面扬尘和破损治理修护、废弃物集中处置、生态绿化建设等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打造园区微PARK,移步即景的绿化生态走廊,全面提升园区及周边景观面貌。依托临港城工科技绿洲等载体,配置一定的商务商业、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城市功能业态,科学规划布局教育、医疗、体育等高品质服务设施,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
优化区域道路交通。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增加公交线路和班次,设置地铁站到城工园的接驳车,方便园区企业员工上下班。强化S20和S5向东立交功能,增设NE匝道,补全枢纽立交功能,促进区域对外交通畅通。整体抬升S5沪嘉高速,打通下穿S5南北向通道,改善主流向对外通道。
改善信息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宽带网络、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配置水平,加快推进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网速、WIFI覆盖率、5G网络覆盖率等方面领先市级开发区。
通讯员:夏文涛
编辑: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