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3日,武威市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活动举行。图为哈溪镇种植食用菌的大棚。图片由天祝县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崔琳)曾经困扰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一个偏远山村村民王世芳的“致富无门、投资无门、经商怕风险”。2018年,响应政府号召,她从哈溪镇查岗村搬迁到松山镇修杰村,开始发展“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食用菌产业。
如今,王世芳一家七口靠着一排摆放整齐的平菇发家致富。“把它送给马,帮助整个旅程。”天祝县注重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目前,哈溪镇已建成食用菌种植园区,食用菌种植大棚500个,初步建成哈溪镇食用菌棒生产种植基地。棚舍纯收入2万多元,土地流转户均收入1000元,年人均工资收入约1.2万元,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互利共赢。
图为安源镇柳树沟村生态护林员朱。图片由天祝县委宣传部提供
天祝县又被称为“青藏之眼”,因其丰富的叉柱而闻名。今年40出头的张永龙,从小就爱马。长大后,他自己养马、训练马、卖马。随着全县马业的健康发展,张永龙注册了家庭农场,扩大了发展规模,提高了发展质量,家庭收入稳步增长。
张永龙与王世芳致富的喜悦,折射出天祝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这得益于脱贫攻坚胜利后当地正式部署“接力棒”,加快“接力跑”,推动乡村振兴稳中求远,推动农业优质高效、农村宜居、农民富裕优质的发展道路。
图为天祝县首批“防贫保”资金。图片由天祝县委宣传部提供
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提高扶贫的可持续性是关键。健康不佳和不幸、农产品销售困难、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贫困。因此,多管齐下,帮助脱贫群众巩固成果、防止返贫是当务之急。对此,天祝县制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精准完善“一户一策”帮扶方案,开展动态监测,及时落实全方位保障。
为持续巩固“两保三保”成果,天祝县预留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7大类204个项目,推进南阳山安置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发展藜麦、食用菌等产业,加强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贫困。
华藏寺镇周家窑村的赵江玲在被诊断出脑部肿瘤后,没想到除了基本医疗保险,
index="0">大病保险外,政府还帮她买了“防贫保”,高达8万多元的治疗费,经过政策报销,自己只付了5000多元。即便是这样,赵江玲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她的病倒意味着整个家庭没有了收入来源。就在一筹莫展时,赵江玲申请的“防贫保”理赔款1.2万元及时到账,这笔资金无疑是雪中送炭,亦是天祝县首批理赔的“防贫保”资金。
对此,其女儿董玲玉说,当工作人员送来12950元钱时,她感觉就像一股暖流,解决了他们一家的燃眉之急。
本着产业兴旺,农民有事做、有钱挣,农村才能活力四射的理念,天祝县积极培育发展“牛羊鸡马菜菌藜药”八大产业和“藏地雪鸡、蕨麻土猪、野生山菌、高原百合、菜用蚕豆”五小产业,以12个产业园区为支撑、龙头企业为引领,培育完整产业链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让农户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
每到秋天,天祝县成熟的藜麦就似翻滚的红色波涛在田野汹涌,引来游人无数。藜麦试种成功后,“中国高原藜麦之都”成功誉名,远远超出了旅游观花经济的范畴。一亩藜麦按产出280斤至500斤,除去成本和人力,每亩纯收入在600元左右,比起种植青稞、豆类,经济价值显然要高得多。
此外,天祝县食用菌产业也从小到大,随着龙头企业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这让当地除了白牦牛、旅游外,又多了高原系列的产业,给农户增收提供了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