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Guangming.com
作者:乔泉(华中师范大学助理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持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民生改善,影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顺利实现。
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规模再创新高。再加上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大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减少、海外学生回国就业人数增加的双重压力,今年大学生就业迫切需要及早找到精细精准的帮扶措施。
加强思想引领,引导毕业生优化择业观、就业观。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前行的一代人。他们生在盛世,肩负重任。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求职意向和进度的跟踪,分类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和明确求职定位,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助热线,引导毕业生优化就业观,增强毕业生对灵活就业、自由就业、慢就业、创业等新就业形态的认知,大力鼓励大学生投身中西部、边疆、农村发展。
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一方面,加强部门联动,继续扩大“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增加入伍、升学、就业见习等指标,鼓励发展城乡社区服务等基层公共管理岗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智慧旅游、智慧体育、外卖配送、智慧出行、住宿共享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创造更加灵活、多元、灵活的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通信、生命健康、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R&D与设计、现代供应链、检验检测、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支持高校打通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学习-就业”闭环教学,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减少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招生,大力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技术人才以及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完善课程设置,增加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课程,将就业教育前移并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和唤醒学生就业意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加强联合培养,支持企业和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级工匠和工程硕士;鼓励利用寒暑假实习、实训、业务开放日等。帮助毕业生提前了解专业相关行业。完善高校道德修养的体制机制和就业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回归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促进高校毕业生获得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加大就业帮扶,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精准匹配。
各地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积极对接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用人单位,建立常态化校企对接机制,联合举办区域、行业、联盟招聘活动,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精准匹配。D
="20388322" qid="6527569139274355972" mention-index="0">天使投资的支持力度,落实对创业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积极运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业,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完善就业政策,确保充分就业。
政府要强化多层次就业政策支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援企稳岗政策惠及范围。普遍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补贴发放和职业技能鉴定。优化毕业生就业服务,简化就业报到、申请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手续。构建新型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定期推出对各类新职业的国家认定,研究制定其社保、医保、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规范就业者的安全、作息、薪酬等劳动保护标准,加快解决灵活就业、新型就业等大量增加带来的劳动关系认定难、劳动争议处理难、社保缴费难等新问题。兜牢就业底线,对城乡困难家庭、残疾等毕业生实行“一人一策”重点帮扶,确保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5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