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两会提出政府报告以来,“大众创业创新”席卷中国。创业者多不多,创业是否更容易成功很难说,但创业所面临的业务和行业肯定是越来越红火了。根据2016年的统计,中国有超过1.6万个创意空间。在我看来,镇、县、市、省、国的各种创意空间加起来远不止这个数,在美国已经开了好几条街。政府科技系统和信系统的绩效考核一定增加了相应的量化指标,而兄弟地区之间,你追我赶;相应的专项资金和补贴应运而生,或有新名称。补贴是在繁荣这个行业,还是政策只是迎合创业潮?
我家弟弟不知道什么是双创。高中毕业后,他去了城市工作,走遍了沿海几个省市,学习了烹饪技巧。后来,他尝试了烧烤摊和特色火锅餐厅。28岁时,他于——年开始了第五次或第六次创业,经营一家小餐馆。我姐夫不知道什么是双创。他种了几百个桃子和芙蓉李,还和别人合伙经营了一个水果冻库。俗话说,他整合了产业链的下游。今年不知道为什么冻仓突然不行了,果子变暗了,大家一起赔钱。我招了一个名校的MBA同事,一毕业就开始做起了互联网生意。烧了几十万后,公司半年后因为客户欠款倒闭。
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创业故事,尤其是年轻人创业的故事,突然被放在闪光灯下,成为报纸上一系列灿烂的数字。有一些闪亮的名字,激励着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无论毕业与否,踏上一段无涯的旅程,比如北京大学的戴巍,ofo共享单车的联合创始人。作为校友,我祝他成功,虽然我只用mobike。
我们不知道的是,创业失败的人和故事数不胜数,就像那些在巨浪下触礁的白色泡沫。没有系统的创业培训,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没有完整细致的商业规划,只有头脑风暴中产生的创造性火花;没有基于能力的透明合理的股权设计,只有Together Brothers损益的平等分配;没有系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知识,只是每天晚上在床边磨一磨自己的名人传记。
按照我们老百姓的想法,大众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带来的一些好处,为我国部分解决了就业问题或者延缓了失业问题。大量大学生愿意当建筑工人,抢农民工的饭碗。也有少数人愿意在工厂当操作工。那些能做行政前台的也需要一些厚脸皮的气质或者亲和力,从而造成大量失业。经济学上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创业总是有经验的,成功很好。即使失败了,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一些技能,尤其是能够掌握或者理解老板的经营思路,不能说对再就业没有帮助。关键是,风险偏好高的创业者一般不会在失败的时候哭哭啼啼或者制造麻烦,他们能够承担失败的后果,不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头,加入劳动力市场后很容易找到工作。相比失业人员的社会风险,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
从人才聚集的角度来看,与精英不断流入央企、国企、政府部门相比,精英创业、进入竞争激烈的市场更好,能够激发经济社会活力。资本自然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组织和部门,聪明人也是如此。美国精英主要流向bu
每次在国家进与国家退的大潮中,巨型央企集团都会动用大量的经济资源,无论是低利率的信贷资本、土地还是人才。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经济体中,这自然会减少私营部门的可用资源,扭曲相应资源的价格,并形成挤出效应。任何聚集精英的组织,自然都有自我强化的动力和力量,比如央企、国企、政府部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不能边吃边等死,总要做一些生意。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意越红火,各个竞争领域无处不在,民营经济的活力越惨淡;政府伸出手的时间越长,市场配置资源就越困难。
当戴巍选择从政界、央企进入商界时,这说明新兴产业的资本回报率普遍较高;我们应该感谢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商业活力的逐渐显现。
经济学家有一些观点,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
近年来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是什么?从现象上看,是GDP增速下降,也就是“经济增长换挡期”,有人说是从高速到中高速,有人说是中低速;一些
说会经历U型曲线,有的说是长期的L型曲线。认识虽有不同,但原因却比较一致:经济增长的动能不足,潜在增长率下滑,核心是投资回报率下滑,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方式没有太大改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劳动力供给、劳动投入,实现规模化扩张,从小厂变大厂,从几百人的工厂变成几千人、几万人的工厂。然而劳动投入的增长不可能没有极限,在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千人、万人大厂的生产组织极其复杂,造成管理成本上升,直至新增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为零。同时我国从2004年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2010年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成本也快速上升,而慢慢失去比较优势与竞争力。
在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以及劳动力资源有限甚至减少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方式,便只有增加资本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生产组织方式三种(此即生产函数)。现在的问题是,技术水平和组织方式没有提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也开始递减,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劳动边际收益递减一样,是普遍的规律。在农业生产上,假设一斤肥料投入下去,可以增加10斤收成,在增加下去,收成的增加就会越来越少,甚至造成减产。厂房、设备等等资本投入不可能无限增加,即便投资连续增加,即会面临此类问题。尤其是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投资产生的新产能,没有对应需求,恰如肥料过多烧死庄稼一样(许小年教授的比喻)。
宏观经济环境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靠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增长,其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直到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每增加一台设备的收益为零。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在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户籍改革没有得到实质推进,年过40岁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养老,其数量远高于新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为城市长期的产业工人,劳动力的总量、新增量绝对值持续减少,造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中国自2008年以来,长期采取凯恩斯式的投资刺激、货币刺激政策,对经济的总体拉动效果每况愈下,直接的后果却是基建部门大为膨胀,基建工人工资迅速上涨,对劳动力市场也造成了连锁反应。制造业的总体成本上升,沿海地区的成本水平甚至与美国部分地区相当,加上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这也是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拉美、非洲转移,甚至向欧美日韩回流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从四个动能——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水平、生产组织方式出发,就要转换动能,从依赖前两个要素的增长,变成依赖后两种方式的增长,也就是效率驱动、生产率驱动、创新驱动。而生产率驱动,表现在经济的转型升级上,本质就是将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部门,包括:
l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经营,在国家政策上,要彻底推进土地所有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
l在制造业内部,将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从低技能、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高技能、高附加值的产业,产品要满足消费升级后更高质量、更好性价比的需求;
l在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以工业为主体到以服务业主体,要满足经济发展之后人们更多的服务需要(教育、医疗、养老、健康、金融、生活服务等);
l在服务业中,从其他部门转移过来的要素,要更多流向更高生产率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依托新技术发展、效率更高的消费性服务业,而不是低端服务业。
创新创业的基本条件
宏观经济背景中蕴含了双创得以开展的一些条件:
其一,是经济的转型、产业的转型,导致创业的成本降低。在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中,开办企业并持续发展,需要依赖于资本的逐渐积累,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再逐渐进入资本密集行业,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这是从八十年代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常规路径。所以在90年代末重工业开放的时候,新希望、复星集团等一批民营企业,大举进军钢铁、能源等上游重化工业,随后政策风向变化,几乎面临灭顶之灾。
进入互联网时代,大量的创业创新,聚焦在服务业领域,服务业通常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比起工业要少得多。同时,通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设施迅速扩展,智能手机等等移动硬件大量普及,创业者依靠公共设施、共享的计算存储资源(云计算),沉没成本显著降低。
第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产者的进入门槛降低。依托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所需要的最低有效生产规模相比以往要小得多。电商的发展压缩了分销层级,降低了商业的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消费者的福利和选择权增加。面向小众的、细分群体的创业,获客成本、生产成本降低,更容易发挥其人力资本、创意创造的优势。
第三,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上升。创业门槛降低,是对资本以及固定资本的初始投入要求减少,但对人力资本投入的质和量,要求更高。现代科技产业、服务业,更多呈现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力资本密集的特征。
在消费性服务业,还存在大量传统服务、商业模式效率低下,未被满足的需求缺口,可以进行互联网化改造,应用创新居多、技术创新较少,模式创新大行其道。依托于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没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很难成功,所以这是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业的主战场。
人从哪里来
人力资本在新兴产业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每年新增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就那么多,没有大幅增长的可能。人才不会无中生有,只能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产业的发展就变成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在这之前,我们经历过最大的一次创业浪潮,是在92南巡之后。据人社部统计,1992年一年,全国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一大批公务员、教育人员、科技人才离开体制,产生了“92派”企业家:俞敏洪、冯仑、王功权、潘石屹、黄怒波等等为代表。从乡镇企业家到92派,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教育结构,由此开始显著升级。
所以人才从哪里来,也就一目了然了:存量方面,促进现有人才从体制内、国企部门流出到竞争性市场,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增量方面,促进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水平,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覆盖率。
公共服务要做什么?
本届政府在简政放权、减少审批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营改增实施,也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就地方部门公共服务来说,应该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
第一,继续简政放权。美国初创企业完成新公司注册程序,大约需要三天,我们现在还需要几天?
第二,对于孵化器的经营,要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譬如各类双创空间、孵化器,本身就是市场化运营的企业,要引导其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不应直接大量财政补贴,给予错误的激励。错误的激励容易大量的套利。凡是政府大量直接资金补助的产业,譬如新能源汽车,不仅仅出现近百亿的骗补,更严重的是企业本身的正常发展规划被扭曲。政府可以直接投资建设创业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可以对孵化器进行直接投资,但应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扶持政策应以税收手段为主。
第三,最有效的支持,是提高创业企业融资的便利性,资金的可获得性。从大的方面说,是需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从小的方面说,是做好科技与金融的对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杠杆作用,撬动巨量的社会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