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9日电据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教育部近日发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本科毕业论文每年抽检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如经查实存在抄袭、伪造、篡改、买卖、为他人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将撤销授予学位,注销学位证书。《办法》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应该从本科生开始,但也有本科生抱怨并非所有专业学习成果都适合以论文形式呈现,“本科生科研创新难”。
曾在多所高校工作的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接受了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专访,深谈对本科层次学术不端零容忍。
本科毕业应严抓“最后一公里” 大学教育对本科阶段放松太久了
“大学不仅仅是硕士和博士大学。抓本科是基础。”郑强教授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大学教育“不重视本科教育”,比如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对本科生的毕业环节不够重视。
郑强指出,与硕士、博士不同,本科生原则上不需要在官方期刊上发表论文,但本科生与硕士、博士的质量应该没有区别。因此,对本科生论文进行随机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学术不端零容忍”真正要从本科生做起,这是对本科生的根本关怀。
“长期以来,对本科生的要求过于随意。”根据郑强的说法,之前的高考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军队跨过了一座木桥。许多学生觉得,只要踏进大学校门,他们就可以以任何方式毕业。这种倾向是错误的。中国大学“严与宽”的时代应该结束了,毕业的时代应该结束了!同时,郑强指出,过去中国高校倾向于“求高学历而不求低学历”,非常重视SCI论文等指标,但本科教育忽略了很多。他认为,毕业阶段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就像工厂的质检一样。“如果次品像正品一样流入市场,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
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重视本科教育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用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标准来评判大学生毕业论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郑强说,大学的专业是多元的、多样化的,高年级学生的教育形式极其丰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高水平大学的标准才是标准。比如艺术类专业,他们的专业性不是通过写作体现,而是通过舞台实践;如果一个学力学的学生连机床的基本原理都不懂,写一篇漂亮的毕业论文有什么意义?郑强认为,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类别在结合社会需求时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创新创业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面对论文抽检,本科生为什么要‘蹲’呢?”郑强认为,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他应该积极要求学校尽可能严格,而不是抱怨、期待学校“放水”。郑强指出,教育部此举虽然有助于解决本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转变观念是根本,这取决于大学校长、书记的办学理念、办学高度和办学意识。有必要开展一场运动,纠正大学本科毕业教育的学风和教风,使大学自身重视内在和外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