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出名还早”,但如今,“创业”似乎也要趁早。市场上的95后、00后CEO已经抓了不少。他们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和激情,也懂互联网。相比之下,拿着保温杯的中年朋友就剩下危机了。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创业并不仅限于年轻人。其实中年创业比青年创业更容易成功!
创业是00后的天下?不!有研究表明中年人创业更容易成功
人到中年,他们的妻子(丈夫)、孩子和热锄头;油腻,秃头,保温杯,这就是自嘲解决不了的“中年抑郁症”。什么挣扎,挣扎,看来这个时候已经有点晚了。但是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正踏上互联网的浪潮。他们有个性,有理想,有激情,这是创业的好年龄。
北京中关村有一个“21岁现象”,这意味着一大批20出头的年轻人成为那里创业潮中的生力军。在硅谷,绝大多数风险资本家更倾向于为年轻企业家提供资金,因为正如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所说,“年轻人更聪明”。
20多岁就开始创业的世界名人,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和扎克伯格本人,似乎都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在分析了大量数据后,他们发现,成长最快的科技初创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年龄在40-45岁之间;最成功的企业家其实是中年企业家。
马云、雷军、柳传志……他们竟然都是中年才开始创业
其实仔细盘点一下中国的著名企业家,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年企业家。比如最近在香港上市的雷军,创立小米的时候41岁;柳传志40岁创立联想宗后卿42岁开始创立娃哈哈;
7280281554998531" mention-index="0">任正非43岁创办华为;中国最“火辣”的女人——陶华碧创办老干妈时已经49岁;陈泽民50岁辞职创办三全;李嘉诚真正发家是在51岁;马云创业算是比较早的,但创建阿里巴巴的时候,他也有35岁了;许家印也是38岁开始创业,注册了恒大地产。
而中年创业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在创业之前有多年的时间来打磨自己的业务、领导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洞悉世事人情,并在这段时间积累了社会人脉和财务资本。就拿雷军来说,他在创办小米之前,已经在金山软件公司工作了16年,期间完成了金山的上市工作,还被提名董事长一职。

所以,或许正是有了前面的“厚积”,才有了小米后来短短几年内就冲到全球前5的“薄发”;同样,柳传志在创办联想之前则是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做了13年之久的研究;宗庆后在创办哇哈哈之前,也是在校办企业摸爬滚打了10年,而娃哈哈的前身就是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

相比之下,这些中年人的优势,就是青年人创业的劣势。年轻人虽然创业的热情高涨,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人脉、管理经验;缺乏执行力、想法不切实际、对人性理解肤浅等各种原因,成功率往往相对较低。麦克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就指出,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而美国的研究也指出,哪怕是像乔布斯这样的青年创业者,在iPhone真正进入市场的时候,他也已经50多岁了。

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
创业专属年轻人?这样的印象哪来的?
既然这么沉甸甸的事实摆在眼前,为什么无论中外,都还是普遍有“创业专属于年轻人”的印象呢?只能说,一些个例,因为本身的传奇性质和鸡汤色彩,极其利于传播,所以被无限放大了。那些少年得志的传奇才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也是媒体乐于传播的。

而大器晚成就多少有点安慰的成分了。
年少缺经验 年长缺心态 大家不如取长补短呗
但最终,透过年龄的外包装,我们要看到的应该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优势和劣势。真正优秀的创业者应该是有着20岁的心态、30岁的志向、40岁的头脑和50岁的品格。40多岁的雷军就曾说:“40岁的我还可以为18岁的梦想跳下悬崖”!在小米陷入低潮的时候,他也是像年轻人一样奋斗,每天至少11个会,吃中饭只有3分钟的时间

而相对比较早开始创业的刘强东,24岁办京东公司,除了激情,他和他的团队也有坚定的判断和坚韧的品格,2004年,他们还是走的传统店面路线,直到非典爆发,生意受阻,本来是个大困难,却被他们想出了网上售卖的新路子;2008年,京东面临倒闭,又正值经济危机,刘强东一夜白头。

但最终,刘强东仍然扛住了压力,在2009年1月,京东获得了今日资本、雄牛资本及梁伯韬私人公司共计2100万美元的联合注资,最终度过了难关,起死回生。

时间明明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当我们用年龄来衡量它的时候,就立刻变成了束缚:年轻人觉得自己太嫩,年纪大的觉得自己太老了,就跟煎牛排似的。但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常常审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先定一个小目标,然后朝着它前进。所以成功不论早晚,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