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辩论 扫码进群 互联网创业扫码进群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中国新闻网、南方都市报

最近,“夸夸群”开始流行。在群里,不管你发什么,都会收到其他群成员的赞美。除了“夸夸群”的建立,很多商家还推出了“赞人服务”。

购买服务后,他们会被拖进一个群,群内的人会从各个方面表扬购买服务的人。

“夸人也是一种技术活动”。最近有公司给这个技术活动定了一个价格:每小时500元。那么,《夸夸群》突然走红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种热度能持续多久?快乐赞美的背后,有哪些不可忽视的隐忧?

“夸夸群”各式赞美眼花缭乱

近日,“夸夸群”引发热议。在这些群体中,以不管你干了什么,甚至什么也不用干,都会收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赞美.为例,当你说“我不忍心看书”时,有人会回答:“那是因为你的知识水平比书本高,你的知识不能自由传播。”

“夸夸群”在高校的传播也带来了许多温暖的画面。一些高校的夸夸群邀请了阿姨、管家、清洁工等。在食堂,并给予了真诚的感谢。很多年轻人也觉得,这样一个群体的出现,真的让他们一开始就感觉好了很多。

“因为平时的工作现在都很忙,然后自己身上的压力也挺大的,所以进入这样的群体,群体中的人都不知道,而他们可以得到一些积极的鼓励。我想这也是为了我自己。一种放松。”

“当他们进入这个群时,会觉得和对方聊天更有趣,然后他们会用一些赞美来赞美对方,就好像他们在交朋友一样。我对此的看法是,它实际上对社会无害。互相夸奖,互相吹捧,大家都会好受一些。”

然而,在许多自发的群体中,这种新鲜感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位发起“夸夸群”的学生告诉记者,与最初的好奇和惊讶相比,大多数小组的活动在几天后迅速减少。

一位推广人:“大家普遍反映的一种心态是,大概过了四五天,可能会有点厌倦被夸,所以不想被夸。”

因为大多数大学和一些自发的夸夸群通过扫码自由加入,广告或不良信息会时不时出现在群里。

一位推广人:“夸夸群成立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就有人开始在这里打广告,后来我及时写了一些团规。一旦有广告或色情,我们会先警告他。如果他不听,我们就把他赶出这个团体。”

“夸夸群”催生付费业务,付费价格可达百元

在“夸夸群”这个话题上,清华辩论队和北大辩论队上周日还进行了一场辩论展示赛,视频也在网上广为流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想体验被一群人称赞的感觉,“夸夸群”逐渐向更大范围扩散,催生了很多为称赞买单的商家。打开购物软件,搜索“夸夸群”,你会跳出上百个卖“夸夸群”的商家,价格从5元到几百.到

记者随机选择了一家100元的店,卖了5分钟,付款不到10分钟就被拖进了一个260多人的微信群,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好评。

“你真的很帅,脸像雕刻的一样,五官太立体了。”

“出门要像明星一样保护好自己,不然会被别人带走。”

“男神这么帅,我真想在你身边感受你的魅力。

除了赞美自己,还可以为朋友和家人定制各种赞美和祝福,包括生日、告白等等。然而,五分钟一到,赞美就会停止。

记者

多个付费的夸夸群内观察到,夸奖的话大多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据多位参与者透露,有些商家会对群成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发一些夸人的模板,而大多数则没有经过任何培训。这样的夸赞每次也只能给他们带来几毛最多一两块的收益,且大部分都是学生兼职。


专家:夸夸群火爆是一种“速食文化”

对此,情绪情感管理专家张晓彤认为,近来夸夸群的火爆也是一种“速食文化”的体现,短时间内可能会带来一些愉悦感,但是很快就会失去效果。


张晓彤:“当你每天被夸或者一个月被夸十次的时候,我们认为人就没有感觉了,疲劳了,没有效果了。与此同时,过度的夸奖,而且这种夸是没有根据、没有任何由来的。我看有的一个头像都能夸你好半天,这个又违背人的心理成长。我认为心理正常成长下的这种正激励和夸赞,必须是有的放矢的,没有缘由的夸奖,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正向激励的氛围,学校的工作也不可缺少,对此张晓彤建议:


“我们的学校现在也基本上就是以考学、考分来评价学生,其实如果我们多一些评价机制、多一些这种情感上的给予,那么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过程当中也会补充相应的东西。


再有一个,我觉得我们的很多学校完全有这个条件,建立一些有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这种沙龙、微课程或者校园的心理成长的工作坊,让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训练自己健康的心理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