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云
近日,一只野生东北虎闯入黑龙江省密山市某村,最终被控制送往养殖中心的消息在网上引起轰动。毕竟比起动物园里的“大花猫”,这只咆哮的老虎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磅礴的百兽之王。
幸运的是,村里这只老虎唯一造成的重伤是摔倒了一名女子,导致她肌肉受伤,生命没有危险。相比之下,在中国古代,书本上没完没了的“虎患”,真的是触目惊心,骨头都长满了。按照迷信的说法,任何被老虎吃掉的人都会变成鬼,引诱别人被老虎吃掉,这就是“给老虎制造麻烦”一词的由来。周作人曾说:“中国的鬼故事里,僵尸最凶恶,老虎最悲惨。”据说鬼魂已经被自己杀死了。不懂得报复,对凶手来说是可悲又卑鄙的。
一、敲墙“短颈人”,癫狂真僮仆
说到“傩鬼”一词的解释,大概没有什么比清代学者余觉在《梦厂杂著》中的一段话更准确、更精妙的了:“虎咬而死,其鬼名为傩,官虎不敢适应。老虎出来是前向导。当涉及到陷阱和伏弩时,它通常被避免。夜深人静的时候开户总是很有诱惑力,这样老虎就能抓住,或者它的人很伟大,老虎也抓不住。他拖着脚从后面为老虎服务。老虎抓人,笑着跟着,为了脱衣服,老虎光着身子吃。”面对这个心怀鬼胎的鬼,余娇生气地说:“哦,帮虎虐是个好理由!我妻子死前是受害者,但她死的时候知道,她必须为此报仇。为什么被老虎咬的鬼不觉得是仇恨,反而觉得是美德?太蠢了,解决不了!”有人说,这样做的原因是“人死于虎口,须待足跟而死,魂须入人胎而复生,谓之身双,即轮回。”而余姣则认为这只是一种荒诞的说法,永远不能相信。
《梦厂杂著》
余姣是惠济州(今浙江绍兴)殷珊人。平水村有一座古庙,叫仙生寺。当地一个叫吴的农民租了寺庙的土地耕种,并住在附近的土房里。一天深夜,突然有人在墙外喊他的名字。吴某问是谁,回答说是他的邻居。“你妻子死于心脏病,是时候传播这个消息了。”。吴某说野外有很多老虎。我明天早上回家。那个人说我不知道野外有很多老虎。我冒险来这里的原因是我情况危急。没想到你作为一个丈夫竟然以局外人的身份关心我家的生活!吴某一听,急忙穿上衣服,打开门,却发现那人已经往前走了,“但灯光隐约可见”,远处传来一声喊叫,吴某也急忙跟上.第二天早上,“图策浑身是血,吴某的衣服和鞋子到处都是,他被老虎咬了”。他老婆听到这个坏消息,哭着过来,说她昨天没有心脏病,也没有打扰邻居的留言。“这都是幻想。”!
《子不语》还写道,鬼是有吸引力的。新安县有一个叫程敦的学者。一些亲戚在山里建了一个庄园。“后院花园凉亭挺有意思的。”程盾去玩了。晚上,主人特意吩咐人锁好庄园的门,说:“地里有老虎。”。一天刚开始,月色昏暗,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一个同来的仆人突然想离开庄园,问他该怎么办,但他又说不出来。大家都劝他不要活了,他就向主人报告了。师父亲口说的。没有仆人必须翻墙,但因为墙太高,他不能出去。就在这时,突然墙外传来一阵微弱的怒吼,主人让人抓住了同仆,不许他动,同仆疯了,像疯了一样尖叫起来。程盾知道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当他登上一栋小楼往外看时,看到一个短脖子的人在墙外用砖头砸墙。“每一次打击,那么同样的事情就叫呼之欲出,但却决定不打击。”。程盾连忙告诉主人,一切都是鬼,于是他干脆把自己的仆人绑了起来
有时候真的不可能沉湎于鬼的阴郁,越想越觉得心寒。
《右台仙馆笔记》里说西湖五老峰上有老虎洞,其实很少有人见过老虎。道光年间,一个叫高的人看中了附近的一块风水宝地,打算在那里建一座陵墓。但是当工程快完工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一声凶猛的吼声,所有的工人都吓得逃跑了,墓地自然腐烂了。高很生气,“自找老虎”。旁边恰好有翁家山,山中人膂力多,就集体招去抓老虎。他们在老虎出没的地方架起了一把涂有剧毒的巨型弩,一个人观察着树上的动静,其他人
几十个人则手执火枪在山下埋伏着,事先约定,只要警哨发现老虎的踪迹,就点燃爆竹,山下的人迅速上来相助。这一天,山中遥遥传来老虎的吼叫声,树上的警哨瞪大了眼睛观察,发现一个伥鬼先从树林中钻出,来到伏弩之处说:“此不利于大哥”,将伏弩转移到其他的地方,然后就往前走了。警哨俟其去远,跳下树来置弩如故,然后重新爬上树去。不久,老虎来了,“触机弩发,虎中其毒死”。伥鬼闻声复还,见虎已死,抬头发现了正在树上的警哨,“踊跃欲上”,警哨吓得赶紧击石取火,点燃爆竹,顷刻间,噼里啪啦的声音响振山谷。山下所伏之人一拥而上,火枪齐鸣,伥鬼才仓惶逃去。
《右台仙馆笔记》
我不知道读者看到“踊跃而上”四个字时是什么感受,反正我读到这一句时,有一种看僵尸片的既视感,实在想不到伥鬼居然要替杀害自己的凶手报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脑回路。
与之相类的还有《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笔记。唐朝长庆年间,有个名叫马拯的人,“性冲淡,好寻山水,不择险峭”,这一日他来到衡山祝融峰,遇见一个名叫马沼的人,两人合力杀死了一只化成僧人的老虎,然后匆匆下山。天色已晚,路上他们遇到一个猎人,正在道旁设下弓弩,猎人对他们说,山上多虎,你们现在下山会被吃掉,不如跟我上树躲避,我在树上已经搭建好了一座棚屋。马拯和马沼悸怖之下,“遂攀缘而上”。夜深之时,忽见山路上走来了三五十人,“或僧、或道、或丈夫、或妇女,歌吟者、戏舞者”,他们来到设下弓弩的地方,生气地说刚刚被两个贼子杀死了我们的禅师,谁知又有人想害我们的将军,他们把弓弩上的箭矢发射出去以后,才一起离开。猎人低声告诉马拯和马沼:“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然后下树重新在弓弩上设好箭矢。就在猎人刚刚回到棚屋的时候,“果有一虎,哮吼而至,前足触机,箭乃中其三斑,贯心而踣”。逡巡,那些伥鬼奔走而回,伏在老虎的身上大放悲声。马拯和马沼按捺不住,跳下树来大声叱责他们道:“汝辈无知下鬼,遭虎啮死,吾今为汝报仇,不能报谢,犹敢恸哭,岂有为鬼不灵如是?”伥鬼们这才醒悟过来,感谢而去。

《太平广记》
三、虎毒不食子,伥毒狠过虎
不过,若论伥鬼之“阴惨”的登峰造极,得说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趼人在《趼廛笔记》中讲的一则故事。

《趼廛笔记》目录
广东清远的一个老翁,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佛山售卖一副完整的虎骨,“既得售主,交易毕,翁抚所获金而悲”。别人不明就里,问他所悲何事?他潸然曰:“此虎已伤吾家三口,几灭门,幸而有今日,是以悲耳!”
原来,这老人有两个儿子,“长子死于虎,长子妇饁于田(给种田的人送饭),亦死于虎”,而老翁的老伴有一天进山打柴不归,第二天,邻居在山脚发现了她的衣服,“血犹涔涔也”,估计也是被老虎吃掉了。当天晚上,老翁的小儿子梦见了母亲,母亲告诉他说:“某山某树下,有窖金,掘而取之,一生吃着不尽矣!”醒来后,小儿子将梦境告诉了父亲,老翁说只是场梦,不要放在心上。谁知第二天小儿子又梦到母亲说:“母命也,而以为妖耶?且吾亦何必诓汝!”然后让他傍晚前往藏金的地点,“吾阴魂当佐汝也”!小儿子只好依照母亲的吩咐,准备了楮帛(纸钱)上得山来,“将祭山神及其母,而后取之”。
就在快要到达藏金地点的时候,路边忽然转出一个老者,说天色渐晚,“山行多虎狼,子何冒昧也”。小伙子怪他多事,不予回答,继续前行。老者拉住他,“必不可往,往则祸作”!小伙子说我是奉母命前往,哪里会有什么灾祸!老者说你奉的什么母命,你母亲不是已经葬身虎口了吗?小伙子很惊讶,因为这个老者并不是本村人,如何能知道母亲的死因,便厉声诘问。老者说我不仅知道你母亲的死因,还知道你此去是想取窖金,不过只怕你是有去无回!小伙子大惊失色,说你怎么连这个都知道?!老者指着旁边一棵古榕树说你登上去等一会儿,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小伙子猱升树上,“俯视老者,已失所在,四顾了望,都无踪迹”。正讶异间,“日既暝,忽闻虎啸声,木叶簌簌下”。小伙子“大惧,藏叶浓深处,窃窥之,“见其母引虎至彼树下,彷徨四望,如有所觅,引虎与语,语未竟,虎咆哮怒吼,母抚虎项,若慰藉之者。虎少驯,母复徘徊瞻眺,啾啾作鬼声,虎又咆哮,如是竟夕”。一直等到村鸡远唱,其母才带着老虎离去。小伙子下了树,双股战栗,不能动弹,“疑老者为山神而感之也,焚所携楮帛以谢之”,然后踉踉跄跄逃回家,跟父亲一说,父子俩“相戒不复入山”。谁知当夜那老虎竟进了村里直扑其家,父子大惧,计无所逃,多亏院子里有两口水缸,他们藏在里面。“俄而虎竟毁门入,鬼声啾啾,若为之导”,但终于没有找到人而离去。天亮以后,村民们都来慰问,父子俩从水缸里爬出,说明事情原委。村民们齐心协力,设下陷阱,在老虎又一次袭进村落时,铳弩齐发而毙之——老翁在佛山所售之虎骨,由来即此。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而伥鬼之厉,竟还在老虎之上,仿佛不引导着仇人把自家灭门就誓不甘休似的。伥鬼的现实之喻,显而易见,就是苏轼在《渔樵闲话录》中所言“巧诈百端,甘为人之鹰犬以备指呼,驰奸走伪,惟恐后於他人”之辈;而吴趼人的指向则更加明确:“吾独怪夫今之伥而人者,引虎入境,脔割其膏腴,吮食其血肉,恬不为怪,且欣欣然自以为得计者”,联想到《趼廛笔记》成书的时间,正是列强瓜分中国尤为酷烈的年代,便可以知道吴趼人所痛斥的“人其面目、鬼其肺肠”,究竟是哪路货色了。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