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江西的上饶是因为它的美:三清山的婀娜多姿,鄱阳湖的美丽,婺源乡村的美丽.因为它的美丽,它落户了华为云数据中心、滴滴叫城和阿里巴巴云计算,成千上万的it精英和城市制造者聚集在这里。1200多家大数据企业在这里汇聚成链,串起上饶发展的新“美景”。
5年前,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上饶,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两条高铁十字交汇的城市,渴望在“高铁时代”找到产业转型的突破口。“2015年9月,市党政代表团赴贵州省贵安新区考察大数据产业,认为上饶具备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条件,因此提出了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思路。”上饶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程吉东表示,上饶的比较优势在于紧邻数字经济发达的浙江、福建两省,大量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互联网人才和企业家成长起来,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以光伏、光学、汽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在上饶集聚扩张,为大数据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搭建了广阔平台。
2015年底,大数据产业在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正式走上发展舞台。但是,面对各地竞相角逐的大数据行业,上饶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进入自己的角色,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传统产业在争夺供应链,大数据产业在争夺生态链。”上饶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毛郑敏说。
全新的行业意味着全新的服务。围绕创新平台、要素、人才、技术、金融等供给,上饶以“定制思维”打造“生态链”,迅速出台一批指导性纲要文件和细化配套政策,力争政策支持全覆盖。同时,我们抓住机遇,成功争创全国首个数字经济小镇、首个大数据科技创新城、首个省级服务支撑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首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早启动、实举措,带动上饶大数据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走进位于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的文博数字创业园,1万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内有17家大数据企业,业务涵盖内容审核、网络直播、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数字游戏、数字营销、数字娱乐等。预计今年的营收将达到30亿元。
“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在江浙沪只能算是‘小蚂蚁’,但在这里我们未来被训练成‘大象’。水、电和税收的减少,政府服务的处理贯穿整个过程,甚至知识产权也由执法队来保障。”飞品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汪洋告诉记者,公司今年8月份从杭州搬到了上饶,这里的服务非常周到。
面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浪潮,上饶按照“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力争在区域竞争中率先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一方面,我们布局创新链,成立了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大数据研究院、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等一批新的R&D机构;另一方面,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拓展产业链,发展一批大数据卫星企业,承接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企业的服务外包业务。”毛对说:
企业营收从2018年的26.71亿元、2019年的46.74亿元,增长到今年前11个月的75亿元。很难想象上饶一家本土企业能迅速实现如此大规模的数字化营销,这说明了
及其配套产业基地,年产整机30万台;联合滴滴出行公司打造江西省最大的呼叫城……站在“巨人”肩膀上创业,上饶实现了“换道超车”。目前,以vivo、钜石科技为代表的数字金融;以洋码头、巨网科技为代表的数字营销;以迈普医学、海普洛斯为代表的数字医疗;以滴滴客服中心、哈啰出行为代表的数字呼叫,共同构建起独具上饶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撑,并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其他县(市、区)为拓展的“五区多点”产业发展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大数据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6年的7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210亿元;大数据企业从2016年的100多家发展到目前的1210多家。今年前9个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大数据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0%,达375亿元。
“伴随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上饶大数据产业在迎来裂变式发展的同时,也正在加速为实体产业赋能增效。”上饶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叶和彬介绍,通过加大对“两光一车”(光伏、光学、汽车)等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晶科能源成为全球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生产车间,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落户的汽车上下游配套企业达60家、光学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170家,产业发展的“颜值”不断提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