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苏州旧书收购,苏州旧书摊

在一个车马缓慢的时代,没有互联网、手机和游戏.对每个人来说,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墨香的书籍。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阅读和购买书籍的习惯发生了变化。来自现实的“惊涛骇浪”给实体书店泼了一盆冷水,很多书店正在悄然消失。

逐渐减少的实体书店

古旧书业的百年绝唱!

根据前瞻经济学家APP今年9月发布的数据,近年来,网上书店的销量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实体书店增长不够。

由于经营困难,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另辟蹊径。近年来,“书店咖啡”的格局随处可见,给我们带来了更加精致和文艺的阅读体验。然而,有些人认为越来越多的书店已经成为每个人拍照和打卡的地方。

在网络名人和文学书店受到追捧的同时,一些卖书的老书店只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而钮家巷里有这么一家文学山房,有这么一位94岁老人,守着旧书籍,守着旧方式,守着读书人的旧习惯,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淘金者”。

留存了上百年的

文学山房旧书店!

藏在牛家巷的文学山房旧书店不难找到。出了林顿路站,走几百米,然后右转走几步。

林顿路车水马龙,平江路游人如织。

两端的繁华之间,钮家巷像一安静的老人,而坐落于钮家巷的文学山房旧书店也附和着这条巷子的气息,低调且安静,稍不留神,可能就会错过。






守候在店内这位年迈的老先生,他就是文学山房的主人——江澄波。94岁的江老先生是我国著名古籍版本学家,16岁进入文学山房,跟随祖父、父亲学习古书业务,从事古旧书业至今已70多年了。






据江老先生介绍,“文学山房”由其祖父在光绪二十五(1899)创建的,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






1956年,公私合营,文学山房被并入苏州古旧书店。江老先生作为古旧书店的旧职工,负责搜集古籍的工作,干了几十年,直至退休。



2001年,江老在子女的帮助下老店新开,重新经营起了这家旧书店。在老先生看来,继承家业,是作为家中长子,所要承担的责任;鉴定古籍版本、整理修复缺损古书也是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一举两得。






十几平的书屋


凝聚了先生大半辈子的心血




文学山房旧书店,书店门店窄小,从外面看与一般的小书店没什么区别,但进店后,你就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走在店内,就好像走在往日旧时光里。每一本书都被岁月静静摩挲,起皱的书皮,残破的书角,本身就是一个个故事。






最惹人注目的是书架上的线装书,大多书页泛着黄,给人浓浓的年代感。每一本书还贴有标签,标明古籍的版本和书目。






而这一条条标签全由老先生手写整理而成。平时店里没有客人的时候,书店右方角落里的一桌一椅成了老先生整理书籍、修复古书的工作台。






老先生一直都在认真学习古籍的专业知识,在古籍收藏,版本鉴定方面都颇有建树,这也成了文学山房屹立不倒的原因。






收集古籍之余,江老还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创作。《吴门贩书从谈》这本书可以说是老先生一生从事估计工作的业务总结。




“书里记录了历代江苏地区出版古籍的文献资料,以及当代藏书家与我交往的故事等等。”坐在椅子上,老人说得津津有味,看得出来,老人对于这部书的出版很高兴,也很自豪。






百年书店


一位94岁高龄老人的坚守执着




如今,年逾九旬,老先生仍喜欢坐在店里,看看古巷,看看书店,和淘书者聊上几句。






“文学山房已经创建120年了,至今保持着较好的声誉,这已经很难得。营不营利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前来淘书的人还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地方文献、传统文化还有人在守候着。






如今像文学山房这样的旧书店已经弥足珍贵,江澄波老先生这样的旧书业活字典也变得可遇不可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再难寻到这样一家旧书店了。






所以每一次淘旧书,最好用心一点。多去一次,可能是最后一次。多淘一本,可能是最后一本。




如果有一天再找不到这样的旧书店,也许到时我们只能在电脑上打开购买图书的网页,通过冷冰冰的屏幕想象书本的墨香与拿在手里的厚重。然后像成人怀念儿时的玩具一样,怀念坐在书店一待就是一下午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