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一万元创业故事,彭楠的创业故事十几万字

[文字/观察者网邢晓楠]

最近一段“非洲人做竹编”的视频火了。你可以先戳进视频,感受一下非洲兄弟流利的中文,说话的样子像“中国老大哥”。

这段视频只是短视频博主“非洲十年”的作品之一。除了“学竹编”的非洲兄弟,他的科目还包括与中国学校一起学习控制大型设备的“非洲蓝翔”,以及帮助解决非洲就业问题的中国“陶瓷卫浴工厂”.

近日,Observer.com采访了这一系列视频的作者王耀。

王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是一名从一家国有企业辞职的非洲企业家。疫情之下,生意不再繁忙,他致力于短视频的创作,将基调定为“展现真实的非洲生活,记录非华裔努力创业的故事”。

对于网友最关心的中国对非洲的影响,王耀以中国助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表示在建设过程中带动了包括车辆、通讯、餐饮、国际旅行在内的全产业链,也带动了当地民众就业。

更重要的是,一批“工匠”和“操作人员”相继接受了培训。以卢旺达的一所中国技术培训学校为例。经过培训,当地人一个月能赚70到80万印尼盾(约4000人民币)。“国家渴望它”。

随着视频“出圈”,有网友表示,“中国扶贫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世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有人指出,中国愿意用和平发展的理念帮助愿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充满善意的价值观,远不止“自由、人权”这样的口号。

“非洲十年”的爆火

2020年8月,“非洲十年”首个视频在Tik Tok发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账号在Tik Tok上积累了345万粉丝,获得了3000多万点赞。

视频的创作者王伟,“王宗”,也通过96部作品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霸道总裁”。他成立了——去金矿淘金,买下美容助手“买买买”,并在长颈鹿庄园吃早餐.

而表现“文化融合”的片段,国内网友最认可。

在“竹编大踏步走进非洲”的视频中,非洲兄弟不仅向中国师傅学习竹编技艺,还学习了一口流利的汉语,简单表达了“勤劳致富”的意思。

在《非洲蓝翔》的故事中,一所中国技术培训学校去了非洲后,受训的工人一个月挣七八十万印尼盾。再加上控制农业无人机、重型机械等设备的能力,“国家渴望”。

截图来源:“非洲十年”颤音视频

中国人在非洲建造的陶瓷浴室工厂解决了许多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女人熟练地用探照灯检查质量,而男人熟练地用喷枪上釉.

截图来源:“非洲十年”颤音视频

“非洲十年”视频爆炸后,当地人脸上平和快乐的表情感动了不少网友。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说:“中国扶贫的经验可以推广到全世界,扶贫首先要扶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些故事,观察者网也联系到了“非洲十年”的拍摄者王垚王总。


王垚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先前就职于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负责在东部非洲区域卖民用飞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这片大陆上潜藏的商机,因此辞职创业,开始了自己的“非洲十年经商故事”。


而经商期间的经历,也为他后期成为一个视频创作者,埋下了伏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0年,因为疫情,王垚的生意不再像以前那么繁忙,便想拍拍抖音,“展现一下非洲的生活”。


先前,网上关于非洲的内容良莠不齐。王垚偶尔在抖音上搜索“非洲”,发现全都是一些“卖穷卖惨、脏乱差”的视频。更有甚者,拿当地妇女儿童开玩笑,无意间挑起种族问题。


对此,王垚表示:“(这些内容)中国人看了舒不舒服我不知道,非洲人看了肯定不舒服。我们改革开放的时候,其他国家的人要是来这样调侃我们,中国人看了心里也不高兴啊。”


作为一个“扎根非洲”的生意人,王垚决定,通过自己的视频在国际版抖音和当地的社交媒体展现真实、客观的非洲生活,并通过一定的娱乐性吸引大众注意。


决定了视频的基调,他在选材上也决定与众不同。王垚认为,许多海外博主展现的内容更偏向一个观光者的角度,“到这个朋友家里做顿饭,到那个景点去转一转”。


而王垚作为一个在非打拼的华人,有着“民族自信”和“大国风度”的自觉。他觉得,“找个非洲小孩,给他两块糖”这种拍摄模式实在太狭隘了,他应该把镜头聚焦到一些有意义的事上。


最后,王垚决定,把镜头对准那些和他一起在非洲打拼的朋友,视频主题也成为了“一群人在非洲打拼的生活写照”,记录下大家艰苦创业的故事。


而在这样的记录中,关于中国和非洲各国“文化的融合”也显现了出来。


采访中,王垚介绍了三种中国人在非洲经商的模式:


首先是传统的贸易,也就是从国内进口一些日用化工的东西在当地售卖。但是这种贸易的机会期更多是在十五年前,现在机会不多了;


其次就是由中国人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例如,有中国人到非洲后开中餐厅、中国超市,或者开发房地产。王垚自己有一个旅行社,服务对象也是以往来中非之间的旅客和务工人员为主;


而规模最大的,还是从国家层面帮助非洲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修桥、修路和盖房”。此外,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过程中,工程和设备的输出,也构成了影响力的一部分。


针对最后一种模式,王垚提到了一句老话:要致富,先修路。他认为,随着当地基础设施的施工,大到车辆和通讯,小到餐食和来回的国际旅行,整个产业链都被带动了起来,也就拉动了当地人民的就业。


王垚还透露,相比于非洲的公司,中国公司给当地员工的薪资也是比较高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施工的同时培养了一群“手艺人”和“操作工”。这也和他的视频内容有所呼应——


——除了前文提到的“非洲蓝翔”、“卫浴陶瓷工厂”和“竹编手艺人”,王垚的视频主角甚至还包括了“学会兰州拉面的非洲老兄”,“在中国人投资的茶园里采茶的非洲老奶奶”等等……


截图来源:“非洲十年”抖音视频


但被问及中国企业对当地就业的帮助时,王垚也坦承地表示,中国企业到非洲的主要目的还是盈利,不是慈善行为。因此,对当地的就业当然是有帮助,但不必刻意地戴一个高帽子


不过,随着最近十年大量的工程人员来到非洲,当地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肯定是代表着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力和更务实的管理、治理的样本。”


在王垚看来,中国的企业或个人要真正帮助并影响到非洲人,还是要为他们“创造效益和价值”。要让非洲的当地人觉得,跟着中国企业干或者和中国人合作,就能挣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才能真正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引导。


但是,由于对当地文化的不理解,一些中国企业在非洲经营的时候也“受挫过”。对于这种现象,王垚的建议是,企业在非洲一定要“本土化”。


“本土化,就是对你经商的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人文要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待够很长时间,和当地的上层和普通民众都打交道,把自己变成一个非洲人。否则的话,生意好也是昙花一现,最后这个学费还是要交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