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瑞科同创能源 北京瑞科同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谁是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随着PERC电池技术红利即将消退,国内光伏企业已经开始储备技术,开始了下一代光伏电池的升级竞争。

业内最新动作是,杨明智能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明智能,601615。SH)昨日宣布投资:公司计划斥资30亿元建设年产5GW光伏高效电池及5GW光伏高效模组项目。在此次投资中,杨明智能明确表示投资异质结电池。

杨明智能因其风力发电业务而在业内更为知名。根据行业机构Wood Mackenzie发布的《2020年度全球风机整机企业市场份额排名》,杨明智能以5.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六,国内竞争对手分别是金风科技(12.8%,第二名)和视觉科技(10.0%,第四名)。在他的身后,上海电气正以5.1%的市场份额奋力前行。

结合往年的情况来看,这个排名反映了杨明智能的一个尴尬处境:虽然还是国内一线风机厂商,但公司在提升市场份额方面遇到了瓶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虽然是国内风电行业的明星公司,但杨明智能并没有固化其风电企业的标签。官网显示,公司“业务涵盖风能、太阳能两大产业”,“正在努力打造全球知名的千亿元新能源产业集团”。

显然,单一的风电业务很难支撑杨明的“千亿梦”。重金押注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可能是一个突破。

事实上,在我国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的研发中,不乏“跨界”的作用。在杨明智能之前,山西老牌煤炭企业山煤国际也试图通过抢占异质结电池技术研发的制高点来实现自身的转型。

风电“鲶鱼”杨明智能的进入能否挑起光伏电池升级之战?

再战光伏电池

2015年,成立了名为中山瑞科新能源的公司,由杨明智能董事长张传伟亲自带队,担任公司负责人。

中山瑞科新能源注册资本高达3.28亿元,可见公司在杨明智能集团成员企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杨明智能成立这家公司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从事CdTe(碲化镉)薄膜电池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5年的中国光伏行业,薄膜电池市场仍处于繁荣期。当年一季度,在港交所上市的汉能薄膜发电市值达到3000亿港元,创始人李一度是中国首富。

汉能几乎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些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如Cu、InGaSe、GaAs、Si-Ge等,但很少公开涉足碲化镉。当时碲化镉薄膜技术由美国光伏公司First Solar控制,该公司分享了全球近20%的薄膜发电市场。

甚至有投资者建议汉能考虑在同年开发碲化镉技术,汉能回应称,“虽然首款太阳能和碲化镉技术引人注目,但国内环保回收机制仍不完善,暂时难以大规模开发。这项技术。”

可见,当时杨明智能在碲化镉薄膜的研发上有很大的勇气。

但多年来,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一直被晶体硅电池挤压。第一太阳能将于2020年引入碲

化镉薄膜组件出货提升至5.5GW,而头部晶硅光伏企业去年组件出货量全部超过10GW。


因此,对于明阳智能而言,选择碲化镉薄膜电池技术,意味着其市场规模难以做大。截至2020年,该公司碲化镉光伏组件产能仅为100MW,且主要用于BIPV(即建筑光伏一体化)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明阳智能光伏产品业务的主要体现,曾是高倍聚光发电系统设备的销售。但据该公司IPO时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6年以来,该公司光伏产品业务的销售规模有所萎缩。最终,在近些年的财报中,其光伏业务不再单独披露。


重新激活光伏业务,是明阳智能想要迈向“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团”这一目标时必须要开辟的路径。


选择异质结技术,则在意料之中。


据业内资料,异质结电池是N型电池,是一种利用晶体硅和非晶体硅薄膜制成的光伏电池。“综合考虑异质结电池具备的多项优势,异质结电池已经具备替代PERC电池的实力。”明阳智能称。


实际上,异质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薄膜材料的应用,这对于此前从未涉足晶硅电池技术研发的明阳智能而言,可以延续此前在薄膜电池领域的研发积累。


“鲶鱼”不好当


明阳智能所面临的是竞争异常激烈的光伏电池升级战。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电池转化效率,其竞争对手“来势汹汹”。


今年4月份,爱旭股份发布公告拟投资180亿元,建设年产26GW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该项目将聚焦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其具体的技术路径为IBC、HBC技术。


当月底,隆基股份对外宣布,其旗下隆基电池研发中心单晶双面N型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达25.09%,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一位分析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业内普遍认为N型电池将会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但N型之中又细分为不同的电池技术路线,其中呼声最高的是TOPCon和异质结。


两种电池技术路线,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工艺。光大证券分析认为,异质结电池生产设备与常规晶硅电池路线不兼容。如果光伏企业选择了异质结技术,无法通过改造现有的电池生产线实现新技术的量产,只能投资建设一条全新的生产线,导致企业在初期推广中的投资成本过高。


这就引发了业内“TOPCon、HJT,谁将接替PERC”的大讨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技术分化之下,不同的阵营已经显现:在TOPCon上,天合光能、中来股份、隆基股份、晶科能源等头部光伏龙头企业展开布局;在异质结方面,通威股份、山煤国际、东方日升等公司已有研发进展。


后来者明阳智能,显然要面对更大的压力。


仅在异质结领域,该种技术路线在2020年的扩产已经显著增多。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去年,腾晖光伏、爱康科技、山煤国际、东方日升、钧石能源等企业相继宣布了GW级别的异质结扩产项目。这其中,山煤国际、钧石能源扩产步伐迈得最大,将产能目标均定为10GW。


在电池转化效率方面,东方日升近期披露的信息,将这一数据稳定在24.1%,最高效率达到24.55%。


而整个异质结产业还需面临的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前景。


“异质结电池,对工艺和设备要求更高,生产设备是成本的主要部分。”前述分析人士称,加速设备国产化,是异质结能否在技术竞争中占据先机的最重要一步。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