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实习生汤姆常)在安徽省阜阳市,因疫情防控需要,社区关闭,餐饮门店关闭。然而,“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却能吃到新鲜可口的一日三餐,三三三五四红烧排骨、土豆烤牛肉、蒜油麦菜、鲜饭,甚至还有当地特产咸馒头.
这是由阜阳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以下简称“青创会”)的一群年轻人承包的爱心送餐活动。他们还特意在每个饭盒上贴上心形的纸条,上面写着“加油,白衣天使”,激励着一线医务工作者。
“营养要均衡,不能辛辣,医护人员要熬夜,而且吃辛辣食物容易生气!”在市青创会“送餐志愿者微信群”里,每天大家都在讨论送餐的分工、菜品的搭配、材料的调配。小组还公布了详细的送餐时间表,送餐人员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
去年11月,该市青年创造社正式成立,目前已有47家爱心企业参与“送食品防疫”战役。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企业都是初创型小微企业,领导基本都是白手起家,30岁左右的“小老板”。
战斗在元旦的第二天开始。早上7点,阜阳当地餐饮企业企业家王高亮在群里求助:“哪个兄弟公司有孵化器,需要30个快餐盒,越多越好!”
王高亮经营的8家门店已经做好了停业准备。突然得知一线医护人员急需工作餐后,“我们立即召集5名当地员工留下来,把春节准备的食材全部拿出来。在团委、青创会的统一指导下,物资车辆全部到位,餐食立即发放到市二院、市疾控中心、市人民医院(南区)等开展新冠肺炎救治的单位。”
同样接到紧急通知的还有阜阳餐饮企业“幸福”。受疫情影响,其十几家门店已经关闭。他们主动挑“硬骨头”,承担起供应早餐的任务。三家医院每天至少供应150份早餐,凌晨2点准备饭菜。某企业负责人紧急召集8名员工做早餐。
一开始,人们找不到送餐的人,就在网上招聘。32岁的毕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水果店,看到信息后主动申请送餐。“送水果的卡车正好派上了用场。5点半到店,6点半拿了饭,7点半前送到各单位,想办法让医护人员吃一顿热腾腾的早餐!”
送餐第三天,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幸福”里8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平时不做早餐的餐饮企业也主动申请加入,缓解了早餐送餐的压力。
“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我们会打电话给团委,他们会帮忙协商协调。”青年创造社社长杨广硕原本从事农产品电商销售,管理协调能力较强,因此负责整体联络工作。“协会成立了送餐队、物资招募队、宣传队等。从送餐时间、对接人、菜品等细节入手。精准发力,也锻炼了大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说。
菜市场关闭了,原料供应成了问题。青创会里有农场企业,就马上联系一些供应商,想办法运输蔬菜等原材料。“当时我们的青菜储备不足,马上就有人帮忙解决了。”王高亮说。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青创会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现在
“但这时,他们一句话也没说。”青创副经理梁坤负责协调送餐,还是他只是从《幸福》里的员工那里了解到企业的现金流问题?他很快问了门,但他需要帮助。
e/pgc-image/RqXwhJp8ATwTYH" />门路却回答:“不要担心我们,先保障一线,让白衣战士们吃上‘百家饭’是最重要的!”
杨光硕介绍说,一些小伙伴创业刚起步,面临困难更大。“比如有一家销售水果的企业,库里积压了三四百万元的货,但他们二话没说,还是积极帮我们筹集口罩等物资,还捐赠了大量水果。”
随着疫情形势变化,阜阳市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有些企业员工出不来,老板就要自己动手。梁坤挨个打电话问大伙儿有没有困难,得到的答复都是:“只要你提要求,只要医护人员有需要,我们都做得到!”

“对这些创业者来说,到防疫一线送餐也是一次考验。”杨光硕去送餐现场后受凉发烧了,自我隔离了好多天,“我真是感同身受,大伙心理肯定紧张,在这种状态下,大家还在坚持做,真是不容易。”
“面对困难,青年创业者有一股劲儿,抱团冲锋向前,这也是企业走向成功必备的精气神。”据杨光硕介绍,截至目前,市青创协累计捐款84479.83元,捐赠5411份爱心餐、3.34万副医疗口罩、10万只一次性手套、460套防护服装、3.04吨医用酒精……

“青创协”爱心送餐的事迹在当地不胫而走,不少单位、爱心人士也加入进来。随着送餐量增大,阜阳一家民营专科医院负责人卢飞飞得知后,马上派出两辆车和部分志愿者支援。
目前,各单位陆续复工,医院食堂物资供应逐渐恢复正常,青创协爱心送餐也暂时告一段落。“14天来,大伙并肩战斗送餐的日子,让我们永生难忘,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医护人员的需求,争取再做点事情。”杨光硕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