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想创业不知道从哪儿入手,女性创业的优势和劣势

Dunhuang.com创始人兼总裁王树彤说,“我不喜欢马云这个名字,女版”。巧合的是,还有一篇关于猫跳的文章,标题是《别人叫我“女版马云”》。

看来你在称一个企业家为“马云”之前应该三思。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女版马云”却没有“男版董明珠”?

我们来看看企业领导和高管的性别比例。《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中国企业家木兰辉董事长何女士总结了一个“5%陷阱10%现象”。

具体来说,5%陷阱是指大公司的创始人或经理。考虑到女性比例,5%是一个难以跨越的性别门槛;“10%现象”意味着女性在大公司高管中约占10%。

《中国企业家》智库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主要股市(上海、深圳、香港、纽约、伦敦)上市的市值超过千亿的中国公司有86家,担任董事长或CEO的女性只有4家。

截至2016年底,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上海、深圳、香港、纽约、伦敦)上市市值超过千亿的86家中国上市公司中,女性董事会成员109人,占比11.32%;女性高管109人,占10.75%。在市值超过500亿、低于1000亿的96家中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成员中女性占95家,占9.77%;女性高管134人,占11.92%。

因此,在商界,“性别偏见”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将格力电器带到中国制造业巅峰的董明珠,也是中国商界的标杆人物。现在她在智能制造领域驰骋,带领更多“中国制造”的公司一起飞翔。然而,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学会如何把成功的女商人和成功的男商人放在同样的位置上。

有人说,妇女是世界上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利用的资源。在未来30年,妇女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未来,没有人能在女性的力量中独善其身,因为今天,女性已经觉醒并努力在商业领域“向前一步”。

今年,中国企业家智库与木兰汇公益基金会合作,发布了主题为“创业是一场无性别之争”的《中国女性创业报告》。总有一天,当性别不再是一个话题的时候,女性会真正强大起来,“原力绽放”就能实现。

《中国女性创业报告》 (2017)

创业是一场无性别运动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创业和女企业家的崛起备受关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1/4[I]。与此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进入“性别红利”竞争,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聚焦于对女性商业力量的剥削。

21世纪,信息和计算机技术激发了工商业惊人的潜力。据最新统计,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1%,网民数量超过7.1亿。商界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创业,尤其是女性创业的出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标志之一。

2015年,“大众创业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国家。而且,中国女性的创业活动指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省,平均每19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是老板。[二]

可见,女性创业在中国日益成为一种“新常态”。

商业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创造

业是一场“无性别运动”。


如同在考试中我们不会因为性别差异而给女性加分,在创业中我们也不会为女性和男性设置不同的成功标准。时间是最公平也最宝贵的“资本”,无论对于女性还是男性创业者,一天都只有24小时。商场如战场,人们认为男人“退一步一无所有”,而女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创业不成还可以回归家庭。实际上,全身心投入创业的女人,同样也是“退一步一无所有”。


我们承认,女性创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性。男女在社会分工、社会心理、社会资源、教育培训、收入差距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也说明,在创业这场“无性别运动中”,不能忽视性别因素给女性创业者带来的阻碍。创业是所有人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方式之一。我们并非倡导绝对的、一对一的公平,而是呼吁让女性平等享受创业的权利。


《中国企业家》杂志是中国商业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32年商业观察中,见证了女性企业家的崛起。2017年,中国企业家智库联手木兰汇公益基金会发布了《中国女性创业报告》,希望通过的共同努力,推动创业女性加速。


报告主要结论:


l 30岁是女性创业的“黄金年龄”;


l四成以上女性创业者第一次创业前拥有从商经历;


l女性创业的行业覆盖广泛;


l务实理性是女性的优势;


l女性更容易选择独立创业;


l家庭支持是女性创业的重要条件;


l资金是制约女性创业的重要因素;


l女性创业社会资本薄弱;


l女性创业亟待改善和提升六种能力。


报告正文:


女创业者画像:“梦想家”与“多面手”


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会被赋予时代色彩。


如果对比今天和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创业,外部环境以及自主创业的需求、动力、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总体来看,上世纪的创业以“需求型创业”为特征,以改善物质条件为动力,社会对女性企业家持有一定成见。而今天的创业以“机会型创业”为特征,以创造新的社会价值为动力,女性创业者获得了更多社会认可。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机会的公平性和均等性。女性在获取信息、资金、社会网络等关键资源方面的环境大大改善了。今天,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比以往更加具有进取心,也更加关注前途和未来。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释放了巨大的空间。伴随着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女性创业者进入更多新兴行业和领域。女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扮演着崭新的角色。


30岁是女性创业“黄金年龄”


《中国企业家》女性创业调查覆盖了60、70、80、90后的女性创业人群。通过调研发现,30岁前后是女性创业的“黄金年龄”。有近七成的女性第一次创业的时间在30岁左右。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M”型曲线,也说明了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在这个周期中,15-20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迅速上升,形成第一个高峰,20岁以后,女性由于婚育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形成第一个低谷。孩子长大以后,大约在35岁作用,劳动参与率再次上升,形成第二个高峰;50岁以后,劳动参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30岁左右的女性的思想趋于成熟,生活上更加独立自主,对创业的身心准备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如果遇到好的创业机遇,创业激情便会“一触即发”。80、90后现在正处于30岁左右,与前辈们相比,她们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经济状况较为理想,视野更开阔,因此,她们的创业率相对较高。


《中国企业家》女性创业调查显示,27.90%的女性企业家在26-30岁创业,41.86%的企业家在31-35岁创业。30岁前后是女性创业的“黄金年龄”。


先有积累后创业


商业管理是一种高度依赖实践的专业行为,无论是家里有人经商,或是自己在企业中做过一段时间,女性创业往往与之前从事的工作有很高的相关度,属于同一行业或者相关领域。商业经验的积累,能够提高女性创业的成功率,是女性创业的加分项。


四成以上的女性第一次创业之前曾从事商业工作。我们的样本中,女性第一次创业之前,有商业从业经验的比例达到44.46%。有人经过国有大公司的历练,有人在大型上市公司做过某事业部负责人,有人在相关产业进行资产投资,有人在国外互联网公司中做过产品经理……她们的经历五花八门,这些经历影响了她们的创业方向。


《中国企业家》女性创业调查显示,在创业之前,44.46%的企业家有商业经验。这说明,现代女性在创业时十分理性,拥有一定的积累之后再投入创业。


行业不同各有担当


第三次信息技术产业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生产力,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与十年前相比,今天创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了,创业受“硬科技”驱动的特征明显。在《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值得关注的新三板企业”中,企业的主营业务绝大多数分布在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机械和设备制造、医疗、专业咨询服务等领域。在科技部公布的2016年中国131家独角兽企业中,有10家企业由女性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创办,占总数的7.6%。“科技中的女性”话题讨论越来越激烈。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女性创业的行业覆盖比较广泛,年轻一代的女性创业者进入男性主导的“硬科技”、金融领域较多。女性创业的选择越来越多元,一位从事建筑工程的女性创业者说,在她参加的一个培训项目中,男女比例是9:1,男性做影视IP、金融,而女性做基建、阀门。一位创业十多年,从事传统制造业的上海女企业家表示,“现在的女孩,30多岁就很厉害,她们非常进取,善于倾听别人,跨界能力很强。商业新业态越来越多,80、90后不少有留学经验的人,能看到很多前途和未来”。


《中国企业家》女性创业调查显示,女性创业分布的行业非常广泛。互联网、金融、服务行业的女性创业者占样本企业的55%。


务实理性的“梦想家”


调研发现,女性创业者普遍更“低调”、更务实、更理性,她们更像是一类隐形的“梦想家”。她们并不会刻意把创业包装成一种概念。创业之初,她们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打磨产品、提高服务、研究客户等方面,而较少做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换句话说,她们并不想成为“网红”,她们更想实实在在做好自己的企业。


《中国企业家》女性创业调查显示,女性创业的最初动力更加务实。在我们研究的个案中,女性创业的驱动,有的来自家族事业的传承,有的来自个人职业瓶颈的突破,有的来自发现有趣、有价值的项目,有的来自很强的责任感。在创业过程中,她们更看重“成长的维度”,有能力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家庭与事业的“多面手”


在我们的调研中,女性创业者强调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把握婚姻和事业的平衡,家庭是女性创业最大支持力。


这是男性和女性创业者最大的不同之一:女性是多面手,不仅创业还有极重的照顾家人的责任。男性企业家基本上都以事业为重,很少面临家庭与事业的冲突,但女企业家常常面对这个问题。


对创业者来说,时间都是公平的。这意味着,在婚姻和家庭中承担更多责任、花费更多时间的女性,与男性相比,用在创业上的时间“相对不足”。因此,女性创业意味着更多的付出。


破解女性创业的障碍


根深蒂固的偏见与传统观念


创业是一场“无性别运动”。但事实上,对性别的偏见一直存在,尤其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商业世界。《中国企业家》女性创业调查发现,女性创业面临的排名前三位的困难和障碍有:


把这些问题反过来看,无论在家庭之内还是家庭之外,女性如果获得男性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在商业中释放更大的潜力。


调研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对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平衡的自觉,也看到了男性开放的心态和观念的变化——很多创业成功的女性都认为自己“很幸运”,得到了另一半的理解。很多创业成功、心态开放的女性,其配偶往往具备一定的从商经验,无论是否共同创业,他们都能更好地理解对方。


慈铭健康董事长韩小红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服务产业的发展,女性可以很大程度上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这将释放出很大的创业动力。


资金是制约女性创业的重要因素


根据TechCrunch2016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2010年至2015年,全球仅有10%的风险投资流向了女性。据估计,女性创业企业的年度财务缺口达2600-3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万亿元),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型企业。[iii]《2016中国女企业家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女企业家主要集中于服务型企业,具有“小而美”的特点。


资本,是制约女性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但我们也发现,女性创业对资本的追逐并不狂热。她们往往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资金池也在创业过程中逐渐扩大。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女性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


另外,女性解决资金问题的手段也非常灵活。例如,一位从事制造业创业的女性企业家创业比较顺利,但2015年前后遇到回款难的问题,她及时调整战略,引入资本合作方,并寻找与合作方匹配的客户,既帮助客户解决资金问题,也解决了自己的工程回款问题,还完善了与合作方的合作模式,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企业家》女性创业调查发现,女性创业启动资金,48.13%来自自有资金,18.37%向家人、朋友的借款,16.77%来自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支持。女性创业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的使用比例较低。


社会资本薄弱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弥合创业性别鸿沟:网络的力量》(Bridg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Gender Gap: The power of Networks)报告中,强调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重要性。报告认为,社会网络可以带来愿望、长期规划和增长;新的或改进的商业技巧和更好的商业理念;合作和信任;更多的资金以及情感支持。


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女性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相对有限,不像男性创业者擅长编织社会网络,从中发现合作机会。有接受访问的女性创业者表示,一直都在寻找合伙人和投资人,感觉“比谈恋爱都难”。事实上,由于社交圈子的“同质化”,女性企业家之间的合作和利益绑定较弱,女性寻找合伙人的成功率可能远远低于男性。


2017年《中国企业家》进行第九届商界木兰评选,对入围的50位候选人进行分析发现,50位候选人中有29位是白手起家的商业女性,占比58%。夫妻共同创业占比41%。这说明,这说明,创业女性往往独立性非常强,更容易选择独立创业;如果选择创业伙伴,更倾向于选择最信赖的人,家人参与创业的可能性很高。


女性创业亟待改善和提升的六种能力


《中国企业家》女性创业调查发现,女性最希望提高的六种能力如下:


女性企业家有共同的优点,就是细致,但是对宏观战略的把控能力有欠缺。因此可以看到,能影响行业和产业格局的大公司很少是女企业家创办的,这些大公司的战略性都非常强。创业阶段的女性也非常需要战略眼光,这样能够把握住更大的机会。


另外,这六种能力都是社会资本发生作用的场域,社会资本丰厚的创业者能够更容易获得这六种能力。所以,女性创业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掘金”社会资本的能力是关键。


为创业女性加速,撬动性别资源的“杠杆”


女性已经成为21世纪三大引擎之一。一个在性别上更加多样化、更平衡的环境会更加有助于促进一个低成本的经营环境。更平衡的环境也有利于增进思考。女性创业是经济问题,而不单是性别问题。“支持和促进女性创业带来巨大的性别红利,使促进经济增长更佳具有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目前,在全球白首企业家的女富豪中,中国占三分之二,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前。2017年白手起家全球女首富也是中国人。毫无疑问,中国女性在商界的成功,不仅成为推动性别平等的巨大动力,还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为了撬动性别资源的“杠杆”,我们有如下建议:


政府引导,提供有针对性、面向女性创业者的政策、金融、评价系统等方面的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已有一些针对女性创业扶持的项目。未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提高全社会参与程度,并在政策、金融、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为女性创业提供更持续的支持。


释放社群力量,促进女性创业高增长目标的实现。


社群是成员围绕一个价值点聚集的群体。通过社群力量,女性可以实现个人创业无法达成的高增长目标。在社群活动中,女性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获得资金,搭建人脉、寻找导师,开拓事业,获得情感支持等。商界女性领袖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或失败经验,通过“合伙人”或投资人等形式支持创业女性,实现圈层共振,提高女性在商界的话语权。


企业家自我赋权,有速度、有激情、有狼性的创业者才能和企业一起成长。


在创业过程中,部分女性更关注埋头做事情,社交频次降低很多,虽然这不是一个劣势,但是开朗和开放的确能够为企业家带来更高的关注度。一些具有魅力人格的女性企业家,利用社交媒体把自己打造成“网红”,挖掘出企业新的传播资源。和过去相比,女性创业要有速度、有激情、有狼性,才能和企业一起成长。


社会财富从来不是平均分配的,社会进步也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一切需要有先见、有能力的人一起合力推动。让我们一起采取行动,让少数女性的成功撬动更多女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