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某省发布《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允许兼职和兼职工资,依法依规保障科研人员和教师增加收入”。一时间,网友惊呼大学老师可以补课挣钱。
当然,补课这个词不太合适。应该说,这个意见明确了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合法兼职增加收入。其实这和早前中央发布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高校教师“兼职”的描述一模一样。
高校教师经所在单位批准,可以进行多点教学,并获得报酬。鼓励利用网络平台等媒体促进优秀教材、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教师按市场机制付费。
里面有三层意思。
第一,高校教师“兼职”必须要获得所在单位的批准
现实中,高校教师在外兼职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课程少,安排灵活,会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私人工作”。一方面可以赚外快,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创造价值,两全其美。然而,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兼职工作通常是“地下”进行的。因此,《意见》明确兼职必须经单位批准,兼职由“地下”改为“地上”,规范了兼职行为。
演讲
第二,鼓励在网络等新平台上开展“兼职”活动,有利于快速分享、传播优质教学资源
如今网络技术相当成熟,线上教学是一种常见的“付费教学”方式,覆盖面积大,惠及群体广,节省了时间和空间成本,共享迅速。在线教学形式多样,可以使用大量的教学软件来优化教学过程。学生边学边问,老师可以在线回答问题。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回放。
正是凭借这些教学优势,《意见》鼓励高校教师以“线上课程”的形式兼职。
第三,按市场机制获得报酬
其实很久以前,上海就规定大学教师可以在社会上兼职,收入要上缴学校10%到20%。省里也有规定,高校教师的兼职收入全部上缴学校,再由学校分配。然而,由于高校教师的特殊地位,许多地区仍在摸索其兼职收入的分配。
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学历高,属于高层次人才,理应获得更高的收入。现实是很多大学老师待遇一般。记得前段时间,一位在上海某知名大学任教30年的教授的工资条在网上流传。月薪15000多元,实际工资只有8000元。在上海,一个有一点工作经验的教授月薪会超过一万元,而工作了30年的教授一个月只有一万多元,相当寒酸。
与老教授相比,年轻大学教师的工资要差得多。据一位在省会城市工作了几年的大学讲师说,他的月薪只有6000多,在他生活的二线城市只能算是温饱。
大学校园
这些高层次知识分子各有各的能力,能力与收入严重不成正比。同时,高校教师有相对自由的时间,可以通过适当做兼职来增加收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老师都有兼职的机会。比如邀请知名教授讲课,每次奖励几千或者几万;一些高校知名专家利用各种资源从事营利活动,甚至创办企业,请一些学生为自己打工。他们只是学院和大学
老师中的少数群体,对于那些“待遇一般”的大学讲师、助教,找一个收入不错的兼职也不容易。所以就出现“不缺钱”的专家很容易挣“钱”,越是“缺钱”的高校老师越难挣到外快。
有人说,“高校老师能挣外快了,中小学老师呢?”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各省也出台了相关制度,明确禁止中小学教师从事任何有偿补课。那么,答案已经很明了。
中科课堂
大家应该还记得前段时间苏州某中学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因被举报从事“有偿网课”而辞去公职的事情吧。她认为,自己接受网络平台邀请,利用休息时间授课,获取一定的收入,跟写文章投稿获取稿费没有区别!
这件事在网络上争论了好久,因为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面对的主要群体是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人们担心这种行为会影响基础教育环境,可能出现“有的内容课上不讲课下讲”的情况,形成一种隐形的教育不公。
也有网友认为,中小学优秀教师利用休息日在网络平台上授课,受益人群不是本班学生,就不可能存在“课上不讲课下讲”的情况,这样不会影响到正常教学。也有人表示,中小学老师每年有三个月左右的寒暑假,利用这个时间从事一些兼职活动,对正常教学没有影响。
当然,高校跟中小学是有区别的。这两类学校教学环境绝然不同,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是是以自学为主;中小学老师教学任务重,学生还有升学压力。所以中小学老师的兼职行为更为敏感。
总之,政策的制定一般都会考虑到各个方面,坦然看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