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于上级机构。如何让更多的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如何完善金融机构审查评估和尽职免责制度?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莆田市委书记刘建洋接受香港经济导报记者专访。
问题一:近年来,小微企业融资一直是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你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有什么想法?
刘建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小微企业成为社会各界最关注的群体之一。但小微企业是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痛点多、金额小。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正确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在公司治理、业务经营、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往往落后于大中型企业,存在资产规模小、固定资产少、抵押担保不足等弊端。因此,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通常低于大型优质企业,进一步导致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
202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惠企金融政策叠加衔接,政府部门齐抓共管,金融机构主动发力,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首次贷款户数明显增加,融资成本明显降低。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对金融支持的“量”和“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认为,要通过改革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风险定价中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数字金融发展,从源头上有效赋能和增加小微企业融资信贷,改善小微企业融资外部环境。
问题二: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突出问题。在你看来,如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刘建洋:既要推动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也要引导有限的金融资源实现精准滴灌。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努力。
第一,中央的政策要落实好。近年来,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确保这些政策快速、有效、不偏不倚地实施。要把服务小微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用足、用活、用实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在去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稳步增长、首贷户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的“两个上升”目标。
第二,政府要在增进信任方面发挥好作用。由于固有的脆弱性,小微企业迫切需要政策融资担保,以提供强大的信用提升和风险分担。因此,有必要引导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改进业务模式,扩大业务规模,提高服务效率,赋
第四,要用好大数据技术。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建立健全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查询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推动数字产业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例如,近年来,莆田市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推送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手段,以政府数据赋能为重点,推进“莆惠金夫”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信用信息平台构建多维企业画像,为银行授信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推动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小微企业。
问题三:“十四五”开局之年,党中央明确把服务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看待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进一步发挥制度“指挥棒”作用,助力小微企业活下去?
刘建洋:
为打通小微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强化内外部激励引导,实施尽职免责机制是影响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持续推进银行“放管服”改革。坚持“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原则,持续推动银行机构开展“放管服”改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赋予基层银行网点更大的小微企业信贷审批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实现“放得开、管得住、服到位”的稳妥推进。
二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要强化外部政策协同,综合运用定向降准、考核评价等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在信贷额度、资金价格、人员配置等方面向小微企业倾斜。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在机构内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配套专项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分支机构和一线员工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尽职免责的实施细则。要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考虑尽职免责认定细则的可操作性,明确尽职与失职的界线。建议采取建立未尽职追责的负面列表模式,并通过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确保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来源:湄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