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就业,我应该选择大型国企还是具有创新创业性质的中小企业?”“我们选择就业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要为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强化自我发展的方向,注重企业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大型国企机构稳定,管理成熟,但加入后,你可能只是整个生产链中的一颗小‘螺丝钉’,学以致用的机会有限。这个时候,不如选择一家发展空间更大的创新型、成长型企业。会有更大的舞台。”
又到了就业季节。前不久,在天津大学的一次特殊的“校友聚餐”上,1982级化工学院的校友李海平与6名同学聊天,隔空交流就业学习经验,并当场与同学们签订了聘书。
参观企业生产R&D基地、专业研究院和企业运营团队,探讨交流创业就业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学生一行收获颇丰。“最触动我、收获最大的,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爱国情怀。”材料学院研究生白获首届李安龙创新奖学金。他告诉记者,“我的目标是创业。今天的活动开拓了我的视野。受前辈校友的启发,我打算先在企业学习锻炼。几年时间,积累更多创业所需的R&D、生产和管理经验。”“你来的时候,我们总是欢迎的。如果创业后发现需要技能,我们同样欢迎!”此外,李海平由衷地承诺。
“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为了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我们诚邀高素质的行业领军人才加入,为优秀学生搭建个性化的指导平台,增强学生对行业、行业的了解,同时与爆发性增长对接。企业的人才缺口实现了就业与岗位的无缝衔接。”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介绍,天津大学持续推进辅导员岗位培训,共派出70名辅导员赴404、航天科技六院等重点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培训,帮助辅导员了解企业情况,做好桥梁和纽带,做好就业工作的“告密者”“宣传员”“指导员”“协管员”。同时,依托学校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基地平台,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引导学生将科研助理岗位纳入职业选择。“校友家宴”作为就业生与求职人才对接的创新形式,是有益的尝试之一。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我市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每年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形成了岗位开发、企业吸纳、人岗对接、实名登记制帮扶等多层次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对于离校的失业毕业生,我市建立了实名制登记户口,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帮扶就业率超过90%。
作者:廖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