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威海蓝色创业谷属于哪个镇 南海创业谷

5月18日下午,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情况。

图片由威海市海洋发展局提供

威海是一个海洋大城市,海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两倍。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和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提出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的发展目标。威海是中国唯一一个在海洋领域获得四次全国试点示范的地级市。2019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979.53亿元,同比增长9.1%,占GDP比重达33%。结合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经验和做法,提出规划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的思路。

主导产业

综合分析威海14大海洋产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新经济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海洋装备制造业企业300多家,船舶产品15大类40多个品种,17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滚装船和重型起重船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0%和80%。近年来新产品研发不断加快,部分行业领先,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而且,海洋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平台、高校、重点企业、重点园区相对集中在主城北部。

威海海洋生物产业优势突出,整体规模和多个细分领域领先全国。2019年海产品产量269万吨,占全省的36.7%,占全国的8.2%,居全国第一。海洋生物领域的重点平台、高校、重点企业、重点园区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虽然海洋新经济增加值在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但R&D及可燃冰、碳纤维、石墨烯等生产产业领先,增长潜力巨大。特别是海洋碳汇资源丰富,探索实践走在前列。如果在价值实现上取得第一次突破,将会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新经济领域的重点平台、重点企业、重点园区相对集中在南部沿海。

立足三大产业各种资源要素相对集中的北、东、南三大区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具有现实意义。

规划布局

建设思路

总体思路是“一城三核、科技引领、多区布局、链式连接、区块联动、全域覆盖”。北部以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建设偏远浅海科技湾区;东部以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打造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南部以蓝碳谷为核心,新建海洋经济试验区。

总体定位

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愿景

通过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力争全市海洋经济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75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

总体布局

1.北部偏远浅海科技湾区规划“165”布局。

“一场”:建设国家级浅海综合试验场(北核),丰富海试、海观试验、海洋定标功能,集聚国内高水平R&D机构,成为国家海洋装备科研、成果孵化、产业转化的新引擎。“六基地”:打造综合服务、研发孵化、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和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等。形成马林的新高地

“一园”:打造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核),构建“加速科技R&D人才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完整创新链。“五区”:打造绿色养殖、近海捕捞、渔港经济、海洋食品、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五大集聚区,壮大海洋生物产业集群。“7链”:聚焦海带、海参、鲍鱼、牡蛎、鱿鱼、金枪鱼、低值鱼等7大优势品类,构建从种苗繁育、生态养殖、海洋捕捞到加工增值、冷链物流、市场拓展的完善产业链,打造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的现代海洋生物

物产业的引领区。


3、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规划“134”布局。


“1谷”:建设蓝色碳谷(南核),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3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现代种业、特种装备等3个示范区。“4链”:构建海洋碳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育苗育种等4个产业链,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极。


保障措施


强化政策支持。围绕海洋科技城亟需突破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平台,研究出台针对性强、实用管用的政策措施,吸引科研机构和企业落户。


加强双招双引。对准大院大所、名企强企聚焦用力,吸引高水平、专业化机构参与海洋科技城建设,提升科技城的层次和内涵。近期集中对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船舶、航天科技等大院大所和实力企业,争取尽快入驻,并积极推进威海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建设。


深化对外合作。将科技城与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东北亚海洋合作常态机制以及与美国、欧盟、法国、芬兰合作结合,深化海洋经济、贸易、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


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市政府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海洋发展局。具体的建设运营,北部以环翠区为主,东部以荣成市为主,南部以南海新区为主,相关区市协同联动,围绕科技城的规划和主导产业共同抓好执行落实。



国际海洋科技城三个板块具体情况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供图


北部板块为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具体范围是指“葡萄滩-双岛湾”的沿海区域,由东到西,分别覆盖葡萄滩、金海滩、小石岛滩和双岛湾,区域岸线约70公里,适当向南北两侧延伸,向经区和临港区拓展,是海洋科技城智慧海洋创新资源最密集的一个板块。主要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高端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


北部板块的核心是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是目前国内唯一在建的综合性试验场,主要有海上试验(固定试验、漂浮试验、移动试验、海底试验)、对海观测试验(海洋背景观测和海洋目标探测)、海洋定标(卫星遥感空间基准校准)三大功能,建成后,将形成国内领先的海洋装备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测试服务的能力,集聚国内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构建具备多种海洋高端装备研发能力的多学科研发平台,打造“研发-测试-孵化-人才供给”完整的链条,成为全国海洋装备科学研究、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的新引擎。


东部板块定位为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具体范围是指荣成市沿海特别是东部、南部一带,向威海主城区和文登方向辐射,区域岸线近300公里,是海洋科技城生物资源、研发机构、龙头企业最密集的一个板块。主要发展绿色养殖、远洋渔业、渔港经济、海洋食品、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等产业,旨在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有竞争力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东部板块的核心是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主要建设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孵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海洋生物梦工场等创新平台,以前沿高新技术为先导,构建“科技研发+人才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的完整创新链条,打造以海洋生物科技为特色的海洋科技产业体系。


南部板块定位为海洋新经济先导区。具体范围自东向西,涵盖文登、南海及乳山市沿海区域,海岸线长约150公里,是海洋科技城生态环境最好、承载能力最强的一个板块。主要发展海洋碳汇、现代种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经济,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海洋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南部的核心是蓝色碳谷。由南海新区蓝色创业谷、北京高新威海科创城、宝能海洋未来科技城、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等组成。主要面向未来、高端和融合,建设研发创意、生态环保、商业服务等基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海洋未来产业。



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情况


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的试验海域位于褚岛以北0.7公里海域内,这一海域60米以上水深面积约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达72米,是我国浅海大陆架中难得的近岸深水区域。区域潮流最大流速达1.2米/秒,平均流速0.4米/秒,年平均有效波高约0.7米,而且季节差异显著,代表了我国大部分海域的设备仪器测试海况条件和潮流能、波浪能资源条件。经综合比选,原国家海洋局确定将“国家浅海仪器装备试验场”和“国家波浪能、潮流能综合海洋试验场”两场合一,在威海褚岛海域建设“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2014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威海市政府签署了共建协议,试验场建设正式启动。目前该试验场也是全国唯一的综合试验场,先后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


2016年,我市将5平方公里试验海域,确权给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用于建设仪器装备试验平台、观测与监测系统、波浪能与潮流能试验泊位。目前,该海域已经布放了海洋观测浮标、锚泊式测试试验平台,具备无人船、无人机、水下潜器等海洋设备测试服务能力,下步还要在岛上建设雷达站、标准气象场和卫星定标场等科研设施。2019年,试验场承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工大、航天科技、中科院等试验任务40多项,由56个高校院所和企业组成的湾区建设联盟也将陆续参与试验场建设。



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葡萄滩片区建设情况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供图


葡萄滩片区指远遥港、远遥嘴、褚岛、靖子头等相关陆域、海域。作为湾区核心的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就位于这个片区,配合试验场的深度开发应用,与之配套服务的葡萄滩片区应该率先规划设计,率先启动建设。其中渔港区域有现成的码头、闲置的水产品交易中心、部分待拆除设施和空地,南岸有环翠区海洋智能装备中心和国华大厦,对上述资源加以整合、改造、提升,可为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西部的泛华高尔夫球场、东部的金海游艇码头可为高端人才提供生活休闲服务设施。


目前,对远遥渔港水产品交易中心、国华大厦和入口大门等改造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对高层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双招双引工作也在同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