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利运输樱桃到中国,大部分是海运,只有少部分是空运。将樱桃从智利港口运往中国港口一般需要20多天。(当然也有一些直达快递船,可能时间比较少,这里就不讨论了。).
很久以前,我们写过一篇关于《久放不坏且整齐划一的车厘子背后,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黑科技?》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和关注。
今天,让我们更系统地谈谈智利的海樱桃是如何被训练成“不坏”的。
保鲜的第一步:采后处理
采后处理是任何水果保鲜的第一步。一个水果能保存多久,取决于采后处理是否及时。樱桃的一般采后处理方法包括预冷、消毒和分拣。无论是在智利还是中国,樱桃成熟的时候,当地都很热。当樱桃挂在树枝上时,果肉也很烫。这叫“田野热”。预冷是为了降低大樱桃的田间热量。
通常的方法是在1左右用水预冷。
降温的目的是降低樱桃的呼吸速率,减缓新陈代谢。至于温度和呼吸速率的关系,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初中的生物书,这里就不多说了。
樱桃预冷时,通常要消毒杀菌。此时,添加食品消毒剂和食品杀菌剂。我知道的大多数常用杀菌剂都是酸性溶液。
然后整理,挑出不好的水果,把大小不一的水果分级。无论是预冷、杀菌还是分拣,这些都是在类似流水线的大车间进行,而不是依靠人力。
基本到这里,收获后处理就完成了。接下来,它被入库。
保鲜的第二步:气调贮藏
国产樱桃预冷分拣后,通常直接送入空调仓。所谓空调库,就是以冷库为基础,调整气体成分。通过控制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氧气浓度、乙烯浓度等。在贮藏中,我们可以控制樱桃的呼吸。智利樱桃装在冷藏集装箱里,放在海上的货舱里。除了低温,集装箱通常由空气控制,这与国内的气调仓库没有太大区别。
在冷藏集装箱里,智利樱桃开始航行,20多天后,它们到达了我们的港口。
此外,智利樱桃还将使用包装袋进行盒装空调。说白了就是盒子里有更多的氮气,这样樱桃就可以储存更长的时间。
保鲜的第三步:外界气温
智利樱桃到达中国后,从港口运往各地。他们依靠什么?没什么。主要是因为上帝享受了一顿饭。 font-size:15px;">在物流的路上、在超市里,智利车厘子放得时间都是非常长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里是冬天,天气冷。如果是夏天的话,像六月份的大樱桃,不放冰箱里,在室温下摆着,很快就会腐烂掉,是无论如何也练不成“不坏金身”的。

冬天我国普遍气温比较低,像北方都是零下的温度,这自然大大降低了智利车厘子的贮藏和运输成本。
在超市销售的智利车厘子的损耗,是要比我国大樱桃的损耗低很多的。
有了这三个因素,成就了智利车厘子的不坏金身,大大的延长了智利车厘子的货架寿命。
其它因素
智利车厘子的货架寿命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品种,智利海运过来的车厘子一般都是皮厚肉硬的车厘子品种,比如桑提娜。
皮厚肉硬,自然耐贮藏,耐运输。

如果你从智利往中国运“黄蜜大樱桃”或者“中国小樱桃”,估计这个方法就不够用了,运过来也应该会烂掉一般。
一个耐折腾的品种,是保证能运输到我国的最基本的条件了。
水果的保鲜的重要性
只有搞水果产业的才能认识到水果保鲜技术到底有多重要。以苹果为例,为什么一些比较好吃的苹果品种被红富士淘汰掉了?为什么红富士苹果能这么普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就是红富士苹果能贮藏吗?
其它苹果品种的货架周期短,贮藏成本高,自然就落了下风。
如今都是商品化栽培,种出来的水果都是要经过多步骤的处理的,大宗水果的销售,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从地里摘下来,从地头就给你装箱发走了。这种只能解决一小部分果品的销售,大量的果品都是要进行采后处理、贮藏、物流分发的。
其它水果的保鲜
除了车厘子外,这里也简单讲讲其它果品的保鲜方式。有些水果与车厘子不一样,比如苹果、柑橘、橙子等。
比如柑橘,很多柑橘外皮都是打蜡的,主要是锁住水分,让水果不至于干瘪,延长水果的货架寿命。我们在超市里看着一些水果油光锃亮、摸起来非常光滑,就是在外皮上打了蜡。
打蜡在橙子和柑橘中,是比较常用的保鲜手段。

除了这些手段外,还有一些比较先进但成本比较高的手段,比如“保鲜贴膜”,这是一种能产生类似乙烯抑制剂的生物贴膜,贴到水果上就能抑制果肉中乙烯的产生,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
还有一些后熟型的水果,像芒果、猕猴桃。这类水果为了降低成本,通常就都是用“提前采摘”的方式来进行保鲜。
好处是成本低。坏处大家都知道了,消费者需要自己来催熟水果。
最后,之前写的一篇关于水果打蜡的文章,大家有想了解的,也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