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应收账款周转率 用于分析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

第二章原本计划周末写完,结果脸上被打了一拳,周末没写完。工作日短,内容越读越多。有一种永远无法完成的错觉。

(一)应收账款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应收账款

平均收款周期=365(营业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收入比=应收账款营业收入

2.意思是: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表示应收账款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或应收账款投资产生的营业收入在1元以内;

平均收款期表示从销售开始到收回现金的天数,即应收账款的收款期;

应收账款与收入之比表示每1元营业收入所需的应收账款投资。

从计算方法上看,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收入比这两个比率是互为倒数;的意思,这两个比率的意思是相反的。

3.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注意的问题:

1)赊销营业收入占比:应收账款是赊销产生的,营业收入不仅由赊销收入构成,还包括现金销售收入的部分。但是,由于外部人员无法从财务报表数据中获得赊销的相关信息,因此只能使用营业收入来计算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如果是同一家公司不同时期的财务对比分析,在保持计算口径不变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数据的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直接采用营业收入计算实际高估了应收账款周转率);但如果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公司的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比较,可能会因为赊销比率的差异而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可比性。

2)应收账款年末余额的可靠性:流量数据和存量数据的对比还是一个问题。营业收入是来自利润表的流量数据,应收账款是来自资产负债表的存量数据,表示某一时间点的应收账款存量。然而,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经营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不同,应收账款的状况具有季节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因此,在计算和比较应收账款周转率时,最好使用多个时间点的平均值。

3)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为计提坏账准备后的净额,但营业收入并未相应减少。因此,坏账准备计提越多,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少。周转次数的增加不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而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表现。坏账准备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在计算前应根据财务报表附注进行调整。

4)赊销形成的应收票据是应收账款的另一种形式,应计入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

那么应收票据也应该在多个时间点进行平均。

平均收藏期越少越好?

如果现金销售比信用销售对企业更有利,周转天数越少越好。

平均收款期(现金收款期)与企业的信贷政策有关。如果A公司的现金收款期限为18天,信用期为20天,则在其信用期内可以收回应收账款;B公司现金收款期限为15天,信用期限为10天,因此其现金收款期限超过信用期限。全部

管B公司收现期的绝对值要短于A公司,但A公司收款业绩要优于B公司。


6)应收账款分析应与赊销分析、现金分析相联系:应收账款起点是赊销终点是现金。正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增加会引起现金存量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步增加,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增加,但赊销和现金却在减少,表明赊销可能出现问题,例如信用政策放宽,发货管理不严,现金收回比例较低(也许可以佐证企业经营活动遇到困难)


(二)存货周转率

1.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5÷(营业收入÷存货)


存货与收入比=存货÷营业收入


2.含义:


存货周转次数:表明1年中存货周转的次数,或者说1元的存货可以产生多少营业收入。


存货周转天数:表明存货周转1次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存货转换为现金平均需要多少天。


存货与收入比:表明要产生1元的营业收入需要投入多少存货。


3.注意:


1)分析存货周转率时使用营业收入还是营业成本作为周转额,要看分析的目的。(不太理解周转额的所指)


营业收入: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为评估资产的变现能力,需要使用营业收入来计算;在分解总资产周转率时,为保持口径一致,统一使用营业收入来计算


营业成本:在评估存货管理业绩时,应使用营业成本来计算。


实际是,两种周转率的差额是有毛利引起的。


存货(成本)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存货


=存货(收入)周转次数×成本率=(营业收入÷存货)×(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2)存货周转天数不是越少越好,存货过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存货过少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所以存货的最佳水平要根据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定。


3)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之间的关系:通常销售增加会带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同步增加,不会明显影响周转率


特殊情况下,企业接受一笔大额订单时,通常会先增加存货及应付账款,最后才表现在应收账款的增加,所以在该订单没有实现销售时,存货增加会导致存货周转天数增加,但不能说明存货管理不善。相反,销售不佳时,存货会减少,存货周转天数反而会减少,这也不能证明存货管理的改善。


任何财务分析都是以认识经营活动本质为目的,不可根据数据高低作简单结论。


4)应关注构成存货的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低值易耗品之间的比例关系,正常情况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某些情况存货构成结构发生变化却不会体现在存货周转率上,这种变化可能隐藏着重要问题。


(三)流动资产周转率

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营业收入÷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与收入比=流动资产÷营业收入


2.含义: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表明1年内流动资产周转的次数,或者1元流动资产投资可以产生多少的营业收入;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表明流动资产周转一次需要多少天;流动资产与收入比表明1元收入需要多少流动资产的投入。


(四)营运资本周转率

1.营运资本周转次数=营业收入÷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周转天数=365÷(营业收入÷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与收入比=营运资本÷营业收入


2.含义:营运资本周转次数表明1年内营运资本周转的次数,或者1元营运资本投资可以产生多少的营业收入;营运资本周转天数表明营运资本周转一次需要多少天,也就是营运资本换成现金平均需要的时间;营运资本与收入比表明1元收入需要多少营运资本的投入。


3.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超额现金等不是经营活动必需的,所以应该排除在外,严格意义上,应该只有经营性资产和负债用于该指标计算。(似懂非懂的样子)


(五)非流动资产周转率

1.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营业收入÷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与收入比=非流动资产÷营业收入


2.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表明1年内非流动资产周转的次数,或者1元非流动资产投资可以产生多少的营业收入;非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表明非流动资产周转一次需要多少天,也就是非流动资产换成现金平均需要的时间;非流动资产与收入比表明1元收入需要多少非流动资产的投入。


(六)总资产周转率

1.总资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天数=365÷(营业收入÷总资产)


总资产与收入比=总资产÷营业收入


2.总资产周转次数表明1年内总资产周转的次数,或者1元总资产投资可以产生多少的营业收入;总资产周转天数表明总资产周转一次需要多少天,也就是总资产换成现金平均需要的时间;总资产与收入比表明1元收入需要多少总资产的投入。


3.驱动因素:驱动因素分析通常使用“资产周转天数”或“资产与收入比”指标,而不使用“资产周转次数”,因为各项资产周转次数之和不等于总资产周转次数,不便于分析各项目变动对总资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