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出台科技创新若干措施 39条新政“干货”满满
每日甘肃网7月13日讯(兰州晨报首席记者武勇明)7月12日,来自省科技厅的消息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7月1日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39条充满“干货”的新政策,助力解决发展难题,带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政中有哪些“干货”?记者了解到,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投入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建立科技与金融融合机制、完善科技管理和评价机制、提升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强化组织保障等。突出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第一公里”与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的有机联系。
培育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培育建设重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创新基地,重组优化省级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可以解决我省创新平台分化、资源分散、高水平创新平台缺乏的问题。
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到2022年,省、市、县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2%、1.5%、0.5%,到2025年分别达到2.5%、2%、1%。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创新主体加大R&D投入,鼓励创新主体积极申报国家科研项目,可以解决我省R&D投入不足的问题。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通过支持新R&D机构发展,鼓励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创新成果交易市场,促进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省外转移转化,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授予科研人员试点改革,可以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的问题。
完善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
通过改革科研项目形成机制、优化政府采购机制、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放宽高校用人自主权、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解决了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足、科研经费科研人员报销难、高校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
创新政策“关键词”
1.创新团队“拨投结合”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秀创新团队,通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提前探索实施资金支持,在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里程碑”阶段筹集资金,将前期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参照市场化模式管理或退出,形成“拨投结合、先配置后投资、收益适度、适时退出”的支持模式。
2.高校“合同科研”探索高校“合同科研”绩效评价,以产学研合同产生的科技产出为重点,评价高校向企业提供技术的绩效,并以此作为确定财政科研经费支持量的依据,推动高校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市场化技术研发。
3.国企R&D“项目经理制”大型国企可以选派一流的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赋予他们组建R&D团队、决定技术路线、控制资金使用的充分自主权。
4.新的R&D机构“团队控股”探索建立一个新的R&D机构,这是马
6.“青年人才联合培养”支持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以高校教授、研究院研究员、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合作导师,共同培养青年人才。拟“支持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承担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研究工作”“每年给站博士后。”
低于15万元津贴”。7.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针对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限、创新创造主力军作用较弱的问题,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补助2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补助5万元。对引入我省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给予100万元补助。
8.大胆创新“尽职免责” 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等单位负责人大胆推动创新工作。明确在项目研发中确因技术路线导致难以完成预定目标和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经费资助或风险投资未达到预期发展效果的,对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予以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