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图:天津经济开发区特色。
个人资料照片
图: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会场。
个人资料照片
图:1月29日,一艘大型集装箱船在宁波舟山港靠泊。
唐建凯摄(人民视觉)
基石嵌在路中间,周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这是辽宁大连金普新区金马路中段。37年前的10月15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沙滩上,海风涌动,当地人扭秧歌庆祝大变局的开启。
春风孕育的改革开放新地标,见证了中国扩大开放的新起点。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提出逐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济开发区”)。
新的开放模式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广东、福建两省经济特区,回到北京。他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一定要明确指导思想,就是不接受,而是放手。”同时,他说:“除了现在的特区,还可以考虑开放几个港口城市,比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特区的一些政策是可以实行的。”
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5月,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北至大连,南至北海。
这些沿海港口城市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为逐步建立经济开发区创造条件,即在旧城区以外划定一个地理边界明确的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便集中举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企业等。并采取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优惠待遇等。”1984年召开的一些沿海城市座谈会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原天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叶,天津半导体专家,1984年参加天津经济开发区建设。刚到的时候,我第一眼就懵了:“我以为总有厂房,但我一看,那是盐滩,挖盐滩是泥。”一片荒地的盐滩,为什么要建开发区?
拓荒者的记忆是相似的。——个沿海港口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基本上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
土地、税收等政策给予充分优惠,“放水养鱼”吸引外资.被称为“小特区”的经济开发区自建设以来,展现出了独特的活力。
大连经济开发区引进日本财团开发,吸引日本公司投资;福清乔蓉经济开发区以“华侨”为主体,通过华侨介绍华侨。天津经济开发区探索海洋投资战略,紧盯跨国企业。“一机”(摩托罗拉传呼机)和“一碗面”(孔师傅方便面)闻名全国.
据统计,1985年至1990年,中国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吸引外资项目1100个,合同额2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1986年,邓小平同志为天津经济开发区题词:“开发区大有可为”。
以经济开发区为窗口,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启了蓬勃的生机。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号文件,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门等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构筑。改革新风来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分管外经贸的一位副市长,把一张1米多长、盖了130多个公章的宣纸带到了市委常委会上。
“那时外商投资设厂,走完从合同章程审批,到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登记,再到建设程序审批等一系列流程,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福州市政府办的同志回忆。
福清融侨经开区管委会经济贸易发展处处长陈树为,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公章旅行”。1990年刚到融侨工作时,他曾带着一家电子企业跑用地审批,“足足跑了半年多时间”。
后来,为解决企业办事四处跑的问题,福州设立了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被称为外经“一栋楼”。“一栋楼”内集结了全市20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一个窗口对外、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如今,这栋楼成了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一窗受理”早已不再新鲜,市级“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达97.86%,“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达71.69%。
以开放倒逼改革——沿海港口城市领开放风气之先,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先行一步。
翻开当年的老报纸,以软环境建设为抓手的改革新举措,似清风扑面,从沿海吹向内地。
与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同到来的,还有思想观念上的冲击波。
1984年7月,青岛电冰箱总厂与德国(西德)利勃海尔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合同。第二年起,工厂技术人员开始轮番出国受训。
“学的是技术,影响的是观念。”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说,“‘产品强起来’的意识,开始在员工头脑中扎根。”
也正是那一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砸掉76台有缺陷国产冰箱的新闻,一时传遍全国。青岛电冰箱总厂便是此后大名鼎鼎的海尔集团。“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观念冲击,就没有海尔的今天。”周云杰说。
市场意识、经营理念、质量观念……对外开放带来的冲击波,影响深远。“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使国内商品市场丰富和繁荣起来,使市场因素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说。
发展新活力
改革开放的前沿,必是经济发展的热土。
“横移速度小于每秒5厘米,请注意靠泊角度。”在大型油船“猞猁”轮驾驶舱内,潘国华一边指导着引航员操作,一边随时留意船况。他是宁波舟山港的高级引航员,从业超过35年。
30多年来,潘国华的工作越来越忙:1985年,当时的宁波港还是默默无闻的小港;1991年至1993年,年货物吞吐量迈上5000万吨台阶;2000年,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亿吨港”;2018年,宁波舟山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跻身世界港口前三强。“1985年,来港口靠泊的10万吨级货轮就算是大船了。2017年,我们引领当时世界最大的在航货船‘泰欧’轮油船成功靠泊。”潘国华说。
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港口是沿海城市发展轨迹的见证者。
从参与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建设,到参与第一台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调速集装箱桥吊的安装、调试工作,再到主持完成大型轮胎式起重机移动供电技术创新——1983年进入青岛港工作的张连钢,经历了青岛港从支线小港到世界第六大港的飞速跨越。如今的青岛港拥有167条航线,可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张连钢说。
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
当年,祖籍奉化大堰的叶泰海返乡投资。如今,这位宁波市侨商会名誉会长,正在感受家乡的另一种魅力:“以前是助力家乡建设,现在是搭家乡的快车不断向前。我们坚信,正在续写的‘春天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综合本报记者颜珂、王金海、侯琳良、靳博、窦瀚洋报道)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