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市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竞争方面,基础设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市场面临供需不对称。基础设施行业有进一步洗牌的强烈需求,但部分基础设施细分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那么,未来基建行业的市场形势如何?
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478亿元,同比增长5.4%。2019年,在地方政府资金约束下,基础设施投资不及市场预期,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降至3.3%,约18.5万亿元。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约3万亿元。虽然2019年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但由于上市龙头公司优势明显,央企、国企订单充裕,且在逆周期调控政策下,行业资金回暖有利于业绩释放,未来基建项目业绩有望持续走高。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业化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概念应运而生,并被纳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新基建”是指以科技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7大领域:5G基站、UHV、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新的基础设施将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新的基础设施将为中国的创新发展、绿色环保,特别是抢占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创造基础条件。新基建可以在短期内提振大量需求,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稳定投资、增长和就业。新的基础设施将促进新动能的长期供给,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增长潜力。
中国基建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基础设施行业是指基础设施的一些行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电设施,以及向科教文卫等部门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所需的固定资产。是所有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是城市主要设施正常运行的保障。它不仅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政策的出台,2018年9月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触底反弹乏力。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坚持“稳”字。预计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整下,基础设施将继续发挥实力。2019年9月,国家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专项债1万亿元额度,明确规定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全年专项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有望提升至60%,叠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由25%降至20%,专项债可作为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有所提升。交通和市政仍然是核心力量。
2019年,公路、铁路、公路交通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基础设施投资的恢复。下半年国家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政策,预计2020年交通投资仍将是重点。公共设施管理行业占infr的40%
域投资将迎来新机遇。图表:细分行业基础设施投资累计月度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20年我国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改善和市场环境稳定,中国宏观经济仍将持续稳定回升。国际组织近期纷纷上调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对中国经济表现的预期显著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2020年的财政政策,一是要优化并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获得感;二是以绩效为导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国经济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三是可考虑适当提高赤字率,增加债券发行,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以及科技、基础设施、生态补短板等。
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7.8%左右
在中国社科院主办的202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雪松作主题报告称,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7.8%左右。
关于国际形势,李雪松提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虽然全球经济有望在2021年出现反弹,但是疫情大流行的负面影响广泛深远,叠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原有多重调整性因素,外部环境将呈现多方面风险并存的形势。
(内容来源:中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