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鹏,如果你想能够回去工作,我会直接开绿灯雇佣。我们现在急需人才!”7月12日,当平定县委组织部部长会见南京大学博士团时,来自湘泉的南京大学博士生文抛出“橄榄枝”,向他详细说明了当地的人才引进政策,并殷切希望他完成学业后能回到家乡就业,帮助家乡发展。
7月11日至15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岳谦厚、李煜带领由南京大学山西籍学生组成的博士生团队走进阳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阳泉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博士团的到来表示欢迎。
“目前,阳泉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创新实现转型、破局之路的发展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期待人才和技术。”7月6日,阳泉市委书记姜思清在全市深化省校合作推进会上指出,高校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聚集地,是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与高水平高校合作,可以加强阳泉市与高校的人才合作,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吸引投资,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南京大学博士团的到访,是阳泉全面深化省校合作的一个缩影。
一次难忘的红楼之旅
7月12日凌晨,一群来自NTU的医生乘坐大巴前往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的百团大战纪念馆和纪念碑。
在这里,阳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党校校长金锁军为南京大学博士团授旗,印有“走进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城市阳泉”字样的旗帜在狮脑山顶迎风飘扬,以“在祖国大地上学习党史、感受党恩、书写科研成果”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金锁军表示,NTU博士团的到来是阳泉市深化省校合作的重大成果。要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深化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他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博士团的同学们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实践,持续关注阳泉的转型发展,更好地宣传推广阳泉的人才政策和投资政策,以匹配阳泉的投资和人才吸引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接下来的四天里,NTU博士团成员深入每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双眼看、双耳听,感知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每一个爱国故事。
雄伟的狮脑山,巍峨的百团大战纪念碑,被省文物局公布为“全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对山西民族工商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金宝公司纪念馆,抗战时期南庄抗战隧道的重要历史遗迹,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娘子关抗战旧址,也是庭院幽深的小河古村才女石萍梅故居。 有深山布达拉宫之称的大榭古村,山与山之间的牛刀岭,纵横交错的石阶相连的古道遗址,蜿蜒环山的彭真运河,这些地方都留下了NTU博士团的足迹。
的学生
和感受了“阳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说,这座城市就和自己的名字“阳泉”一样,它骄阳似火,像太阳一样温暖;它又似一股清泉,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此次实践活动让南大博士团学员收获满满,感慨良多。7月15日,一场就此次实践活动而展开的一次特别的“对话”在阳泉市泉美国际酒店的会议室举行。阳泉市委人才办、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社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团市委、市招商中心、市档案馆、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等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以及南大博士团全体成员,齐聚一堂,认真“对话”。
这次“对话”,是南大博士团对此次阳泉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大家对阳泉市深入了解和推进省校活动的一次深度研讨。
会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此次活动是阳泉市委市政府和南京大学开展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以后会更好地研究阳泉、服务阳泉、传播阳泉。与此同时,他还在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对阳泉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代表尹志兵、李婕、温天鹏等也分别谈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感受,以及对阳泉发展的一些建议。他们表示,阳泉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也是一座正在快速转型发展的城市。他们希望更多优秀的学子可以走进阳泉,深入革命遗址,多走多看,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前进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他们也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更好地宣传推介阳泉,积极帮助阳泉引进人才、项目,回馈自己的家乡,助力家乡发展,为阳泉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上,阳泉市各部门负责人也分别发言。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希望与南京大学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众多方面展开交流合作,同时也向南大学子抛出橄榄枝,希望更多的优秀学生到阳泉开展实习实训,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可以扎根阳泉;市委党校负责人表示,阳泉是中国红色历史百科全书,也是干部党性锤炼的生动课堂,希望南大博士团能够将阳泉独特的魅力广为传播;市党史研究室负责人提出,希望南大博士团成员共同助力研究阳泉能够成为“中共创建第一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思考研究“中共创建第一城”为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思考研究“中共创建第一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内涵特质。
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这次南大博士团阳泉行实践活动,既是南京大学与阳泉市推进省校合作的重要活动,也是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有效尝试,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集中体现,更是双方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写照。
一次意义不凡的“牵手”
此行阳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专程作诗一首《寻梦去阳泉》。这首诗的开头、结尾这样写道:“多少次路过,就像人海中无数次的侧身而过。多少次默念,也说不清念你什么。去阳泉!去阳泉!这一次,就是去阳泉(开头)。……阳光无限好,泉养万物生。去阳泉!这一次与你四目相对,执手相晤,不再匆匆而过(结尾)。”这是李教授与阳泉的一次相逢,也是阳泉市委市政府和南京大学的一次意义不凡的“牵手”。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6月19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省校合作的实施方案》,再次大手笔出台“人才新政”,向全国高校和优秀人才抛出“橄榄枝”。
6月24日,阳泉市委组织部部长金所军一行到南京大学进行招商引资宣讲活动,山西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尹志兵在听到宣讲后,与同样是山西籍的两位教授李玉、岳谦厚不谋而合,作为山西籍的游子,浓浓的乡情唤起了他们报效家乡的动力,于是共同筹划了此次阳泉市委市政府与南京大学博士团的“牵手”。10位博士团成员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和挖掘山西历史文化、革命传统以及发展中的新山西,组织了这次阳泉实践活动。
阳泉市委书记姜四清在全市深化省校合作工作推进会提出,“与更多高校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集聚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阳泉创新创业。要发挥好校友招商引才基地作用,充分挖掘校友资源这座极具开发价值的‘富矿’,把合作高校的校友资源变成阳泉的校友资源,实现招才与招商同频共振。”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素有“晋东明珠”美誉的阳泉,正在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进一步深入对接优质高校资源,开展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有深度的合作,为推进阳泉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发展,阳泉可期。
山西晚报记者 温丽芳
博士团成员“有话说”
李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民国研究》执行总编、江苏省太平天国史学会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企业史分会副会长
阳泉市文化底蕴深厚,本次博士团主要成员以历史学专业为主,兼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等相关专业,希望同学们不断体验、感悟阳泉人民在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创造的辉煌历史,真正把学问做到前沿、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
岳谦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等
阳泉具有“两个特色”“三个传统”和“四种精神”,“两个特色”即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阳泉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三个传统”即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现代传统;“四种精神”即该地的发展史展现了辛亥革命精神、建党精神、抗战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精神。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学子可以走进并了解这座英雄的城市。
这次合作可以看出阳泉市委市政府对“省校合作”这项工作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渴望,接下来,我将不遗余力,大力宣传阳泉,助力阳泉引进人才。
尹志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阳泉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是中共由农村转向城市发展的标志,为中共在解放战争中对各城市的接管工作提供的样板,在中共党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阳泉最靓丽的名片。我认为应当紧紧围绕中共创建第一城这个聚焦点,讲好阳泉从集市到集镇再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讲好这座城市的产业工人对这座城市发展的贡献,让人们清清楚楚看到阳泉是如何成为中共创建第一城的,是如何提供城市管理样板的,让世人明明白白看到,阳泉讲的是真实的故事。
李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我们山西省、阳泉市引进人才、重视人才的政策充分体现出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和重视,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注重青年人才的成长平台搭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作为新时代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为家乡建设转型发展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责编: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