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涂鹏飞长期扎根新疆于田县,指导农牧民种植管花肉苁蓉、柽柳17万亩,引进4家企业入驻田间从事肉苁蓉加工业,带动4万多人脱贫致富;
北航首义学院团委书记韩庚在担任山西省中阳县下枣林乡杨坡村第一书记期间,组织发展核桃丰产园、肉羊养殖、有机肥生产厂等主导产业,藏在吕梁。山区的贫困村变成了美丽的乡村;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苏怡君响应“去西部、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号召,来到云南省玉龙县鲁甸乡太平村,为村里建图书馆,为彝族村民建基站。在扶贫路上努力奔跑.
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充分发挥优势,让先进理念、先进人才、先进技术落地贫困地区,推动资金、项目、管理等各种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探索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扶贫路径,成为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生力军。
技术援助
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升级
在云南省镇康县木厂乡,村民们提到中国农业大学和科技大院,都竖起了大拇指。
村民杨伟东种植冬桃多年,年年一步一个脚印,种桃效益平平。小科技学院落户木厂乡后,师生们提高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果树精准滴灌、幼桃套袋等科学管理方法。“听了农业大学专家的培训,我知道了什么是新技术。”短短一年,杨伟东就尝到了甜头:新技术种植的冬桃个头大、甜度高、外观好,最低每斤能卖5元,传统方法种植的桃最高每斤能卖3元。
村民陶华友养牛多年,牛却越养越瘦,直到农业大学专家、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炳海到来。“曹教授为我制定了‘山中养殖、江河养殖’的养殖模式,还开出了低成本的饲料配方。短短两个月,牛胖了,毛亮了,肉质感增强了!”陶华友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我要扩大养殖规模,致富的希望很大。”陶的经历广为流传。现在周边村的农民和技术人员都来研究,向他要饲料配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让贫困地区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有什么好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无疑是答案之一。在科技帮扶的基础上,帮助贫困县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是进一步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专业教师徐文平听说牛街乡灯草湾有一个苹果,顿时产生了兴趣。“灯草湾平均海拔2700多米,几乎是苹果种植的临界点。种植在高海拔地区的苹果昼夜温差大,吃起来往往更甜。”徐文平马不停蹄地赶到灯草湾:“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独特的小气候!”
灯草湾的生态优势让徐文平看到了洱源苹果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立即与灯草湾的一位农民敲定了种植改良计划。在实施的第一年
产业兴旺,农村繁荣。浙大聚焦云南景东县乌骨鸡、食用菌、普洱茶等特色产业,打造“无限蘑菇”“紫金普洱”等品牌,提升附加值;华中科技大学在云南临沧马依堆村建设了年产100吨标准化茶厂,辐射14个村,每年为贫困村、乡带来20万元收入;北京理工大学在山西省吕梁市房山县建设了“房山-龚蓓创新创业产业园”,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为创新型小微企业搭建平台.数据显示,定点扶贫责任书签订以来,75所直属高校累计投入5.2亿元,引进帮扶资金20.5亿元,助推扶贫县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12.9亿元。
销售协助
打开“云”销售链
“感谢您的支持”“感谢您对科右前旗扶贫工作的关心”“我们的产品质量过关了,我为沙果干说话。”
”……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带货在内蒙古科右前旗展开。北京林业大学挂职干部、驻远新村第一书记张骅化身主播,向网友大力推荐科右前旗的沙果干、大米、黑玉米等农产品。3个半小时的直播,近20万人围观。张骅充满热情,粉丝们热情高涨,大家纷纷解囊。这次直播线上下单数量超过千单,销售总额突破20万元。
针对一些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很多高校通过搭建电商平台、进驻直播间等方式,打开了贫困地区的“云”销售链条。
天津大学为甘肃省宕昌县开办“直播带货训练营”,聘请专业的直播培训团队,手把手教当地村民与基层干部成为“带货达人”;
北京化工大学搭建“扶贫小屋”,建立农产品市场和高校后勤市场直供对接的联动合作模式,把农校对接和精准扶贫结合,从国家级贫困县直接采购,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建立“订单式”种植和采购机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帮助山西省中阳县40多种农特产品入驻各类扶贫公益电商平台,成立阳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打造“企业 农户 电商”消费扶贫链条,带动1000余人就业……
2020年初,各高校依托教育系统消费扶贫采购平台“e帮扶”,广泛发起了“以购代捐”的消费扶贫行动。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脐橙、吉林省通榆县的有机小米、甘肃省宕昌县的秋梨膏、贵州省长顺县的菜籽油……扫码打开“e帮扶”平台的界面,这些都是热销商品。
除了学校的直供订单,高校师生校友自行采购贫困县土特产也逐渐成为新的时尚。在“e帮扶”首页可以看到:“电子科技大学支持岑巩县一单”“西南交通大学支持秦安县一单”……滚动播放的下单信息,如同持续跳动的高校助农扶贫公益爱心。
“消费信息不畅、供需不匹配、物流昂贵等问题,一直是农产品出山的痛点。‘e帮扶’打通了贫困地区优质特色产品与各大高校之间的渠道,促进产销对接,是消费扶贫的好帮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各直属高校在“e帮扶”购买农产品3200余万元,上线贫困地区农产品4042款,覆盖20个省份121个贫困县。“e帮扶”平台还打造助农直播间、建起农特产品线下展销店、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等,线上线下一齐发力,拓展销售渠道。
人才帮扶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山大沟深。2016年,第一次来到这里挂职的电子科技大学辅导员赵冰,深感脱贫任务艰巨。
一到村里,他就组织驻村工作组分片区走访调研贫困户。赵冰一边走一边思考:村里经济基础薄弱,要抓生产、抓项目、抓产业,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要调动村民脱贫的主动性。怎么调动?
“党建引领扶贫,这是关键!”赵冰说:“党建好,人心齐。大家一起使劲儿,脱贫致富就更有希望。”于是,他大力践行“党支部 产业能人”模式,推动塔山支部“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发展到支部中”,培育了一批“金种子”致富带头人。
郑培坤就是其中之一。郑培坤是塔山村的一名老党员,也是一位有着10年经验的养猪能手。赵冰多次拜访,和他商讨怎样进一步壮大养猪产业,带动更多人脱贫。“多亏了电子科技大学人财物力的支持,不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养猪还能这么高科技!”郑培坤感叹道。
电子科技大学先后投入资金近90万元,对塔山村生猪养殖进行“智慧”升级,建成了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标准化“智慧猪场”,具备养殖环境信息感知、养殖场视频监控、远程管控、信息管理等多项功能。从2018年正式投产至今,已创造利润1500多万元,带动了9个村505户1640名贫困人口增收。
扶贫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为贫困地区留下人才,增强内生动力,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关键,也是各高校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面向云南省弥渡县县级领导干部开设“北京大学弥渡讲坛”,重点介绍最新的发展思维和管理理念,面向村级干部开设“博雅耕读乡社”,邀请党建、电商、医疗等领域的一线专家到村里授课,解决村组干部实践性知识不足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党政干部来校培训,内容涉及扶贫政策、乡村治理、依法行政、产业振兴等,同时打造“基层干部网络学堂”,开设5类29门课程162个课程视频,覆盖县乡村三级干部;
北京邮电大学协调200万元帮扶资金,在贵州省长顺县建起电子通信行业维修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开展5G智能终端维修技术、机电工程和社会服务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数据显示,75所直属高校自签订定点扶贫责任书以来,累计培训基层干部14.1万人、培训技术人员19.1万人。
“鸟无头不飞,我们要想办法把人才留在村里。不能我们一走,村子就又返贫。”甘肃省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天津大学教师冮皓说出了高校扶贫干部们的心声:“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打赢这场硬仗,我们派出最强阵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们应有这样的理想与担当。”
“目前一些地区虽然已经脱贫,但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脱贫成效还不够稳固,仍然需要帮扶与支持。面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高校如何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持续改进脱贫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仍是摆在高校眼前的一道必答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高校更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位置,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将帮扶措施常态化、长久化、长效化,方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图片说明:
图①:云南绿春县阿迪村,重庆大学挂职干部在直播带货。
万难摄(影像中国)
图②: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远新村,北京林业大学挂职干部张骅(左)与村民和驻村工作队员交流黑糯玉米生长情况。
贝赫摄(新华社发)
图③:浙江大学为山东临沭县朱村编制村庄规划。图为朱村扶贫车间。
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图④: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科技小院试验田记录数据。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