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雷达舔舔手指,算了算账。他摊开双手,挤出两个字:“缺钱。”
租赁场地,购买设备,招募团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需要800万元。
找投资机构,但对方一上来就问:“2000万,技术买断,做吗?”
“不,不。”雷达挥挥手,抓起包走了出去。
雷达是重庆电子行业的研发人员,想和朋友一起创业,但是资金不够。忧心忡忡的璧山高新区不仅提供免费场地,还支持启动资金。雷达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开玩笑说:“一个孩子倒下,就充满了活力!”
璧山高新区是重庆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获批不到5年。虽然是一个年轻的高新区,但璧山的心并不低:用创新的风帆带动创业之舟,支持专利持有者创业,引领企业创新产业链,传统企业再创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目前,璧山高新区共有科技企业639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70家。2019年,高新区科研投入占比4.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近50%。
从实验室到市场,专利持有者“用包开店”
“我还能下订单吗?”2019年参加第二届进博会后,雷达手机不停响,很多人来下单。雷达团队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发了一种智能仪器,主要用于监测高压线路的运行情况。
“50公里长的高压线过去长期靠人工检查。有了这个装置,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数据可以实时传输,方便高效。”雷达表示,这项技术已经获得专利,应用范围广泛。
有技术有订单,但科研成果还在实验室,无法孵化,让雷达很心疼。
“或者,经营企业?”2019年,雷达提出了这个想法。在缺钱的时候,雷达接到了重庆大学教授熊的电话:“鲁山成立了一个研究院公司,可以帮我们孵化,场地和资金都有管理。”
“这是好事吗?”雷达起初有些怀疑。然而,很快,工厂建设和启动资金就被“送到了家门口”。去年12月,重庆季枫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现由雷达任总经理。
璧山毗邻重庆大学城。如何利用隔壁的科研资源促进创业?搭建孵化平台不难,但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难。以创新思维助力专利人创业,璧山区委书记蓝庆华与高新区上下形成共识。
2019年6月,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公司应运而生。针对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发电能力弱等问题,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推出“孵化、推广、迭代”的全生命周期培育模式。
没钱?研究所公司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共同出资入股,这样研究团队就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了。不懂管理?研究院公司还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公司团队,帮助规范管理,与市场接轨.让科研团队“拎包开店”。
科研成果陆续上门,再转化为市场产品。一个“金蛋”正孵化成一只“金鸡”。
从小作坊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个领导带动一批企业
璧山高新区以创新为导向,鼓励个人团队创新,更加注重龙头企业升级带动一批企业发展,创新产业链。
在重庆宇海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人手臂来回拉伸组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打磨抛光.不到9年,玉海的营业额就增加了
——厂房在一所职校里,设备也不值钱。一时,宇海陷入困境。抱着一丝希望,宇海向璧山高新区求援。
“宇海公司很有潜力,发展好了能带动一大批公司。”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决定支持。很快,宇海申请到5000万元贷款。把钱用在刀刃上,宇海全力技术攻关,为自动化生产“加码”。那一年,宇海实现了技术突破,真正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2019年,高新区又协调追加3000万元贷款,鼓励宇海继续创新。还免费提供场地,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培训……如今,宇海带动了一批配套企业成长,形成了产业链。
为宇海提供物流服务的重庆双弘物流公司,以前只有2台运输车,在宇海发展壮大后,双弘公司又买进了20台车。“以前规模小,三五家企业来配套就足够,现在可不行,给咱配套的企业有300多家哩。”袁卫顺自豪地说。
从传统行业转战新兴产业,让“老树”发“新枝”
璧山高新区传统企业众多,转型升级基础较差,怎么办?让“老树”发“新枝”,支持传统企业持续发力,璧山高新区建立了产业引导基金。
过去一段时间,汽车产业不景气,零部件生产企业也受到影响,主要生产汽车变速箱齿轮的上市公司重庆蓝黛动力传动机械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2017年,高新区支持蓝黛1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公司建设数字化车间,进行改造升级。蓝黛前后投入1.7亿余元,引进一批先进检测设备,并用物联网技术将设备连在一起,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019年6月,公司首批自动变速器正式量产下线。“不仅生产效率高了,产品质量也大大提升。”副总经理汤海川说。
迭代先进技术,只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蓝黛总经理朱堂福认为,公司还要开辟新领域、注入新活力。
“触控显示行业有前途,又和原有行业有关,可以互相分享客户,可惜缺少启动资金。”朱堂福说,蓝黛嗅到了商机,但资金成了“拦路虎”。2018年底,高新区从产业引导基金中拨付1.5亿元,专项支持蓝黛公司。
蓝黛公司迅速成立了重庆台冠科技公司,生产汽车显示屏。在公司厂房里,一边是蓝黛传动,一边是台冠公司,两条腿走路的蓝黛转型特色鲜明。
走进台冠重庆工厂,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原材料从切割、水洗到点胶,全自动完成。看到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朱堂福说话也更有底气,“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今年我们能逆势上扬,营业额预计同比增长50%。”
创新环境向好,创业氛围渐浓。行走璧山高新区,看得见的是一批批企业孵化、创立和再出发,看不见的是创新资源扎堆产生的链式反应。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2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