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中国人在非洲创业难吗 中国人去非洲创业

编者按:非洲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非凡大陆”,是一个落后与商机交织的“神秘大陆”。近日,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坦桑尼亚、津巴布韦、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试图发现一个真实生动的非洲,勾勒中国人民在非洲大陆援助建设的生活和商业足迹。“去非洲”是一次奇妙的冒险,任何人都需要精心准备。

看到卓吾,是在北京。作为肯尼亚中国工商会会长,他随8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官员来到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知识学习。

坐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北街一家酒店的大堂里,看着窗外的车流,卓武笑着说:“回到中国,每个城市都是中国人,但我觉得我不属于这里”。

他的归属感在非洲。

20岁出头,卓武被公司派到肯尼亚,后来自己创业,待了21年。如今,商业地图涉及建材、家具、物流和旅游等行业。

他还致力于搭建中非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并担任东非中国商会副会长。2017年,在他的敦促下,肯尼亚中国商会在内罗毕成立,为中国小微企业融入当地社会提供更多服务。

7月初的一天,一位界面记者采访了这位在非洲打拼了21年的中国商人。

以下是卓武的口述:

我来自安徽省。大学毕业后,我在河南省的一家国企工作。1997年1月7日,我被派往肯尼亚进行国际贸易。以前能在非洲工作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为工资比中国高几倍。虽然我不知道非洲是什么样的,但我认为不依靠社会背景和人脉,获得这样的工作并不容易。

当时在肯尼亚的华人只有七八百人,包括使馆等海外机构的工作人员。首都内罗毕甚至比现在还要美丽。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基础设施和绿化都非常好,因为人口比较少,车辆也很少,使得道路非常宽敞。现在,内罗毕的人口增加了,城市扩大了,汽车增多了,道路也拥堵了。

在肯尼亚,华人很少,大部分是华侨,大多是新华侨。1997年至2007年,在肯尼亚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主要是个人。从2007年到现在,很多人都成功地通过了结婚生子。现在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刚去肯尼亚的时候,没有亲戚朋友,无法适应语言和生活。假期里我特别想家。我记得,第一年,我一个人在非洲过春节,真的很痛苦,很孤独,很委屈。当时我没有手机,只好用座机打电话回家。每分钟20元,我一个月工资才300多元。如果我打了十几分钟的电话,就成了“月光”。所以打电话的时候,我会先打好草稿,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说清楚,然后迅速挂断。现在,我仍然保持着打电话前打草稿的习惯。

在肯尼亚公司工作3个月后,我被派往乌干达分公司担任总经理,主要销售一款干电池产品。当时,另一个品牌的干电池在当地市场得到认可,我们无法通过正常的销售渠道进入。为了开拓市场,我和当地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背着干电池在街上走来走去,这样,我们就慢慢联系上游的批发商。一天下来,我的脚上全是白色的泡泡。

努力总是有回报的。第一个月,我们卖了不到50箱干电池,第二个月,我们卖了大约500箱。我这样工作了两年。1999年年底,我从一家国企出来,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前五年,由于缺乏经验和充足的资金,我交了很多学费。

一开始我是做苹果生意的,从山东烟台进口苹果到非洲。当时,我参加了联合国驻乌干达维和部队的水果供应

应商名单,每个月有2-3万美元的利润。挣了些钱之后,我就开始幻想回国买别墅、娶媳妇的生活了。


很快,幻想破灭了。有一次,在运输苹果的过程中,因为物流出了问题,苹果全部烂掉了,直接损失200多万元。最终,因为违约,也失去了维和部队水果供应商的资格。


另外,我在乌干达做了冷饮工厂,主要是做矿泉水和棒棒冰。因为缺乏人才和技术,产品质量没有达到标准,被客人投诉,又失败了。


一系列挫败,让我痛定思痛,也学到了一些经验,我开始寻找抗风险能力强的行业进行投资。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建材行业非常兴盛。当时东非市场没有中国人做建材产品,例如瓷砖,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大多来自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价格很高,一平方米的瓷砖卖到80多美元,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只卖8美元左右,利润空间很大。


2005年到2008年,我积累了大概价值五六千万元人民币瓷砖的库存。生意就这样做了起来。


直到全球经济危机袭来,我遭遇了最大的一次损失。2010年,我在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的业务一落千丈。因为货币贬值、管理不善,还有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损失大约上千万元。


幸运的是,我最终坚持了下来,现在建材、家具、物流和旅游业务都还不错。


在非洲做生意,虽然困难多,但是机会也多,属于商业“蓝海”,对很多人来说是逐梦之地。去非洲淘金的中国人,在蒙内铁路建设时期大批涌入了肯尼亚。这条全长480公里的铁路由中国企业承建,2014年9月开工。很多中国人就是那个时候过来的。


中国人在非洲从事的行业比较多,主要有贸易、金融、服务、工程建设等。贸易最容易受到当地人的抗议,因为会冲击到当地小商贩的生意,所以,从业者经常受到警察局、税务局和移民局的“骚扰”。做投资、做工厂、工程承包、金融服务等行业会更好一些。


其实,肯尼亚的主流民意,对中国人进入本国市场是很欢迎的,特别是肯尼亚的精英阶层,他们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共赢的,“非洲梦”和“中国梦”是相通的;当地普通老百姓也很欢迎中国商人,因为可以享受到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


现在,中国是肯尼亚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国。从贸易角度讲,肯尼亚每个家庭可能都有来自中国的产品,比如华为、OPPO、传音手机等是非常受肯尼亚人民欢迎的手机品牌,人们平时使用的自行车、电熨斗、瓷砖等也可能是来自中国的产品。


从基础建设角度看,肯尼亚的南环路、蒙内铁路,一些水利工程、房屋建设,都是中国企业承建的,这些对他们都有很大影响。从长远来看,中肯之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开放。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非洲工作生活,如何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社会,是我一直考虑的事情。


我之前在东部非洲中国总商会任副主席,希望帮助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做一些事情。但是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后来,我和几个商界朋友一起筹备设立了肯尼亚中华总商会,2017年3月在当地挂牌。我希望在当地华人华侨遇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能够帮助他们发声。


近几年来,肯尼亚当局开始收紧工作签证的发放,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去非洲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两种因素的夹击下,要拿到工作签证的难度就大大提高了。这引发了一些问题。


为此,肯尼亚中华总商会和肯尼亚投资局、警察局、移民局和劳工局进行了积极沟通,积极呼吁这件事情的顺利解决,希望工作签证的发放既能够遵守当地的法律,又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


我们还希望今后能够多举办一些论坛,加强中肯之间的交流沟通,希望把商会的力量回馈给当地社会,比如学校、孤儿院、贫民窟等。我们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当地的公益慈善活动当中去。


下一步,我想在肯尼亚做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中心,建一个中国小镇,也希望通过总商会的努力,撮合安徽的黄山市与肯尼亚山所在的梅鲁郡结成友好交流城市。


对我来说,非洲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真的希望中肯两国能更好地融合交流,两国人民能够互敬友爱。


就大部分华侨生活而言,面临的最大难题将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孩子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恐怕失去中国的根儿。如果回国,父母就会和孩子无法一起生活。这件事情,一直让大家很纠结,恐怕还得继续纠结下去,希望国家可以关注到这部分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