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的投资热情并未消散,资本关注了烘焙赛道。
近日,新中式糕点品牌“莫莫点心局”报出第四轮融资。新品牌“虎头局渣打蛋糕店”完成A轮融资,手工吐司品牌“奶爸糖”完成1亿多元首轮融资。投资名单上的烘焙品牌还包括鲁西河、马轩、泽天家族和牧业。从中式点心连锁到西式代餐烘焙,再到电商烘焙新秀,烘焙行业得到了资本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一些投资者眼中,机构发现近两年可投资的项目很少。茶投资热过去后,烘焙行业单店盈利能力和市场空间显现,促使机构有了“烘焙行业喜茶喜雪”的赌博意愿。如今,沫沫点心局、虎头局、芦溪河已经成为很多投资机构挤不进去的糕点连锁品牌,估值在20亿元左右。行业是否有泡沫,估值可能两年后再决定。
资本瞄准烘焙赛道
成立仅一年的中国糕点新品牌沫沫点心局,最近又听到了以今日资本为首的融资消息。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沫沫点心局已完成4轮融资,分别是2020年6月窄门集团和零点精选的种子投资,2020年9月元来资本和番茄资本的天使轮融资,2021年4月刘清资本、袁晶资本、元来资本和早盘资本的A轮预融资,以及今日资本的A轮融资。现在它的估值接近2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沫沫点心局的母公司是长沙冰夷怡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丹之前没有烘焙行业的经验,但这并不妨碍沫沫点心局成为——国风设计的投资对象,其产品小巧精致,深知年轻人的喜好,在现代中国茶叶店开店,容易被大规模复制。关伟显示在长沙有16家店,田玉娥显示有21家分店。
在烘焙行业,沫沫点心局并不是唯一受到资本青睐的品牌。2019年,长沙又一家新型品牌虎头局渣打蛋糕店诞生。创始人胡婷曾就职于O2O蛋糕品牌21Cake。今年3月,虎头局收到红杉中国、挑战者资本、IDG资本的投资,传闻当时估值已经达到20亿元。近日,虎头局被曝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GGV ggv资本。
有投资者对媒体表示,沫沫点心局、虎头局、鲁西和已经成为很多机构无法获得投资的中国线下糕点连锁品牌,三个品牌的估值都在20亿元左右。有媒体还称,今日注资后,更多机构在等待摩摩点心局下两轮融资,据说新一轮融资已经讨论到50亿元。虽然融资消息被沫沫点心局否认,但其吸金能力还是让不少业内人士称自己为疯子。
纵观烘焙行业,今年以来投融资活跃。“马轩”蛋黄饼完成了金鼎资本、麦星投资超1亿元的B轮投资,通洛燃品牌“泽天本家”完成了天图资本、何伯权的首轮融资,手工土司品牌“奶爸糖”完成了IDG资本牵头的1亿元的首轮融资,轻食品牌“牧业”获得了袁琪森林的投资.
随着热钱的涌入和估值的提高,目前烘焙行业是否存在泡沫?一位投资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近两年可投资项目少,机构手中资金多,导致这些烘焙品牌估值相对较高。“至于是不是泡沫,就看这种资金多项目少的情况是否会持续很久。如果这种趋势中长期持续下去,就不能说是泡沫。就整个烘焙行业而言,泡沫依然不明显。长期亏损的品牌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维持tw
吕(化名)曾参与投资一家烘焙连锁品牌。在他的印象中,烘焙赛道真的会在2020年下半年迎来投资热潮。“刚开始互联网行业几乎被投入,后来一些机构把目标对准了茶行业。茶的热度过去后,投资机构发现烘焙单店收入也不错,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有可能在烘焙行业赌一把喜欢的茶或奈雪。”
吕提到的“市场空间”,主要是指烘焙行业竞争激烈,但市场集中度不高。虽然华利兰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在中国十几个城市开设了连锁店,元祖食品、面包新语、克莉丝汀、巴黎贝天等国外烘焙品牌也登陆中国大陆市场近20年,但没有一个所谓的全国连锁烘焙品牌拥有1000多家门店。在一些投资者看来,整个烘焙行业没有真正的领导者。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克莉丝汀门店数量已减少至377家,元祖门店数量为677家。被创始人团队拆分后,Hollyland门店数量估计在600-800家。相比之下,2012年起源于广东江门滨江小巷的西茶,如今已在全国各大城市拥有800多家门店。成立仅6年的奈雪茶,截至2020年底已有491家门店,已登陆资本市场,成为“第一茶饮”。最近登上了蜜雪冰城的热搜,据悉截至今年,
6月门店数量已达到1.2万家。此外,烘焙行业的成长速度并不低。据 Euromonitor 统计,2018 年我国烘焙业以326.35 亿美元的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烘焙食品零售额2013年-2019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1.2%。另据中投产业研究所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烘焙食品零售额达到2312亿元,同比增长7.4%,预计2021年烘焙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2474亿元。
站在资本市场角度看,烘焙行业运作上市的案例并不少见,如H股的克莉丝汀,A股的桃李面包、元祖股份、麦趣尔,以及近两年上市、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烘焙油脂品牌南侨食品、烘焙原料供应商立高食品、植脂奶油供应商海融科技等。相较于茶饮行业,烘焙行业似乎能为押宝上市套现的投资机构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老牌连锁烘焙品牌没落
早在2018年,烘焙网红品牌“鲍师傅”就拿到天图资本的过亿元融资。吕力杰认为,天图当年投资鲍师傅是出于自身投资消费品市场的惯性,发现了鲍师傅具有较强的产品力,而不是像今天的热钱那样特意到烘焙赛道中寻找投资标的。他将如今资本偏爱的烘焙品牌特性总结为三点,即中央工厂齐备、品牌力强、能够规模化复制。
公开报道显示,近期完成上亿元融资的爸爸糖手工吐司,于2016年7月在无锡开设第一家门店,目前在全国60多个地区拥有300余家门店。其创始人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计划在未来3年里布局重要城市及核心商圈,开设1500家门店。
与被资本簇拥的新兴烘焙品牌相比,一些老牌连锁烘焙品牌却走向没落。不久前,拥有15年历史的上海烘焙连锁品牌“宜芝多”因经营策略调整导致关厂闭店。创始人蔡秉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受疫情影响,去年宜芝多现金流已经出现问题,其卖出名下房产依旧没能补上资金缺口,融资也未获成功。
而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大陆的外资投资烘焙企业之一,克莉丝汀2012年登陆港交所,被称为“烘焙第一股”。2013年-2020年,克莉丝汀连亏8年,自2014年下半年起开启关店潮,2020年关店99家。克莉丝汀在年报中承认,近年来品牌效应持续下降,新的销售渠道拓展产生效益尚需时间。
“综合性西式烘焙店出现增长困境,与其经营模式和店铺定位有关。”三万资本近期发布烘焙研究报告指出,克莉丝汀等综合性西式烘焙连锁店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现代烘焙业的发展兴起,产品毛利率在50%-70%左右,但由于店面较大,房租和人力等固定成本支出高,净利率通常在5%甚至更低。此类门店在产品差异化和服务体验上比不过新式茶饮,性价比又弱于便利店和预包装产品,产品缺乏足够的差异化,无法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三万资本认为,资本和创业者青睐的烘焙业态有五个方向:一是新鲜、健康、低糖低油的短保和中保烘焙产品,如主打燕麦烘焙产品的“生来有趣”;二是融入现代创新元素的中式糕点,如主打荷花酥的“百年同和”,主打桃酥的“泸溪河”“詹记”等;三是投入成本低、坪效高、品类少、标准化程度高、前端易操作、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复制的烘焙连锁小店;四是儿童健康烘焙食品;五是具有研发能力的烘焙原辅料企业。
热钱扶持能否抵抗洗牌周期?
尽管热钱涌入,但被资本扶持的烘焙品牌能否抵得过三五年一轮的行业洗牌周期,还是未知数。已有业内人士担忧墨茉点心局能否持续让每家店都变成网红店,能否火到长沙以外的城市,其让人印象不是十分深刻的产品口感可能成为复购硬伤。
事实上,在此轮烘焙融资热潮前,资本曾一度热捧烘焙O2O模式,最终被现实“打脸”。创立于2011年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手乐电商,以O2O模式主营蛋糕品牌“贝思客”,2018年预估值达3亿元,被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视为典型的“资本催肥跑马圈地型”公司。2020年底,手乐电商爆出生产经营异常、预付卡无法兑换、订单无故取消、蛋糕无人配送、实控人成“老赖”并疑似失联等情况,被主办券商多次提示风险。
2018年5月,面包O2O品牌香送面包在未拿到融资前就因资金链断裂停运,后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同年7月,从传统线下门店转向O2O模式的幸福西饼宣布完成4亿元B轮融资,创造当时国内烘焙业最大单笔融资。然而仅4个月后,就有加盟商爆料其蛋糕并非宣称的“新鲜现做”,且强制加盟商赔钱“吸粉”。同年12月,幸福西饼宣布重回线下。
业内人士认为,烘焙O2O模式之所以被资本和新创品牌抛弃,主要在于线上获取流量的成本并不低,客户品牌忠诚度不及线下。实体店看似租金、人员成本高,但能从视觉、味觉及服务上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同时也是很好的“广告牌”和流量入口。
万擎咨询CEO、电商观察者鲁振旺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甚至认为,“烘焙这种传统生意做得好不需要融资,如果还需要资本砸钱,说明其商业模式并不盈利。”
如今,资本对烘焙品牌显然有了更多企图。吕力杰说,烘焙行业洗牌一直在进行,究竟哪些品牌、哪种模式会走下去,大家都在赌。“有些品牌侧重于精装环境,有些侧重服务质量,有些看重产品品质,模式无所谓对错,我觉得未来一定能跑出3-5个规模超过千家的优质烘焙品牌,但不会诞生在加盟模式。”
在他看来,既做加盟又只做单品的烘焙品牌很难活下去。加盟模式相较于直营模式来说可能会有更大的品控风险,而单品策略的问题在于客群单一。“如果单一客群被品控问题伤害到,品牌方就很有压力了。品牌之所以会死,跟产品有很大关系。”
新京报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