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路与上地三街交叉口东北角,海淀创业园办公楼巍然屹立。一楼有一个办公区,有点特别。门口的牌子写着“外国创造空间”,这里的办公室都是创业公司,创始人都是外国人。
“别过来,我不知道很多信息。来这里获取各种与创业相关的信息和服务。”来自希腊的企业家索毅告诉记者。索毅2011年来到中国工作学习。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后,她于2018年9月正式创业。
“我们提供2年免费办公空间,一年可以节省20万元。至少每两周一次,我们邀请各领域专家做政策解读、法律解释、市场分析等。这样才能让我们知道机会和困难是什么。还有一个投资者会议。参加了两次会议后,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介绍我的项目……”谈及“洋创空间”提供的服务,索毅滔滔不绝。
经过不断调整,索易创业项目专注于在线提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所需的相关服务,包括课程培训、就业对接、硬件产品销售、在线竞赛等板块,全球注册用户达5000人。目前,他们的业务正从英语服务扩展到英汉双语服务。
法国、韩国、巴基斯坦、美国……截至目前,海淀创业园吸引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个优秀国际人才创业项目,带来了国外人才、技术等资源,促进了国际交流。
波兰男孩赛博斯坦第三次在中国创业,选择了北四环附近的中关村创业街。
“我在2006年第一次创业。当时中国还没有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各方面都不规范。”赛博斯坦的中文很流利。
他创办的第一家公司被卖掉了,2012年他第二次创业,最终关闭了公司。2016年第三次创业时,中国的创新创业生态已经越来越好。
“在街上工作特别方便舒适。”赛博斯坦说。有书店、咖啡馆、创业食堂、花店等。在街上,让生活变得方便。主街还组织各种活动,包括政策发布、招聘会、路演、投资者对接等。拥有各种创业服务,而赛博斯坦已经通过主街的服务机构招聘了员工。
让赛博斯坦着迷的是企业家社区和街头的双重创作生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坐在街上喝杯咖啡,和旁边的人聊聊天,可能会遇到投资人,聊融资。”
为了更好地服务外国企业家,中关村创业街还专门招聘外籍员工负责战略咨询等岗位。来自德国的耶茨是大姐招聘的第一位外籍员工。这是他在中国的第四份工作。
“中国的创业环境非常好,科技型创业项目会快速成长。”亚特告诉记者。与从国外引进成熟项目相比,他更注重挖掘扎根中国市场的外国人创业项目,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在创业街工作三年后,亚特服务了200多个创业团队和项目。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西班牙企业家。“刚来的时候,他只有一个想法,别的什么都没有。现在,作为创始人,他有了自己的办公室,6人的团队,300万元的融资。这些都是创投街帮助他实现的平台。”
亚特自己走上了创业之路。今年,他注册了一家创业服务机构。“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的创新创业前景非常好。希望以后能发掘和帮助百度、腾讯这样的大公司。”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余李爽饶强
编辑:徐
流程编辑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