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海口时代城,海口唐人城

海口镇是福清市下辖的一个镇,位于福清市东部,龙江入海口处,故名,是福清五大古镇之一,是余荣的一个大镇。它建于北宋,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

海口“镇”的称号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然而,同一个海口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唐五代,是守边守防的军事重镇;宋、元、明、清时期,是一个以物易物的集镇;晚清时期,也是一个有行政区划的乡镇。军镇、集镇、乡镇世代传承、发展、繁荣海口经济文化。

01.军镇时期的海口镇

唐宋海口镇地图

海口镇最早被文献记载为日本东京现存的国家博物馆,被视为日本国宝。唐大忠七年(853年),抚州巡抚公署对日本僧人元稹进行了公开巡察。公众检查相当于现代护照。公检长134厘米,宽30.5厘米,像告示一样铺开。

元稹是日本学者访唐的俗侄女。他于日本仁寿三年(853年)入唐,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天安二年(858年)回国,回国后元稹在日本江边开安灼基,成为日本天台寺派的开创者,皇帝赐其智慧证书大师称号。2007年8月15日在唐玄宗大中,袁震一行八人随华商李艳姣的商船抵达福清海口港,从福州都都府前往福州申请公检,要求前往浙江台州的天台山、五台山、长安。元稹一行在福州《妙法莲华经》开元寺取经。然后返回海口港,从海口港向北航行,到达温州的安固、衡阳,前往台州。2008年9月20日,唐大中抵达越州(浙江绍兴)开元寺。

元稹一行从海口镇办理通关手续,并在海口镇办理过境手续。海口镇邀请朱普、甄卫诗出境,接受日本僧人出境的请求,查验相关证件,及时安排其出境,并留下“福建海口镇调查日本僧人元稹等。”关于福州都督府9月14日对元稹的公开检查。2007年9月28日,“魏东邀约,镇大使朱璞”的代言记录用毛笔批注,字体纯熟老练,也就是这份珍贵的32字代言记录,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早已远去的历史。它毫不含糊地告诉后人,早在1000多年前,在今天的福清海口地区就有一个“海口镇”,这个海口镇也有将军和将军的历史。《新唐书兵制》:“唐初,兵守边关,大的军,小的卫,城,镇。”为了便于识别,在部队、警卫和城镇前给出他们所在地区的名称,如“龟兹镇”、“鲁”、“镇上一人”、“各镇一人”很显然,海口镇是当时军统设立的一个军事镇,它的镇守和镇与当时的县令平起平坐。

现在,我们将重点讨论海口镇成立的时间,也是福州都督府对元稹的这次公开检查。在福建海口镇之前,也有‘福建都督练左投注官押,左厢都护林世义’”和“日本和尚元稹等七人上天台,五台山上巡,仔细抬头,九月十四日”的批文。

福建杜永瑛观察处置使设置于唐大历六年(771年),是当时福建最高的军政长官。福建的所有团练使者都是武将。福建省海口镇是福建都团委管辖的军事建制,完全可以与福建都团委同时设立。如果是这样的话,海口镇应该建在771。当然,这个推论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在唐制中,城镇分为上、中、下三级。“每500人在镇上,300人在镇上,不在镇上的都在镇上。”据保守估计,当时海口镇有200多名士兵。城镇士兵是归化居民,吃皇家食物的职业士兵的家庭成员与营地生活在一起,并有权分享居民的土地。大约有数千名镇兵及其家属带着中原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来到福清海口。与中原相比,当时还是蛮荒偏远地区的海口,早期开发的意义不言而喻。这么多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公私官员往来频繁,海口镇周边自然形成了庞大的生产消费群体,商品交易逐渐频繁,繁荣的买卖也造就了早期的市场。

海口港是一个很好的天然港口,这一时期海运业逐渐发展起来。元稹公检中提到的唐代李艳姣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人物。元稹在《向福州都督府申请公开检查的证明》中说:“薄阿贵满,但随李艳姣回中国报平安。”这告诉我们,当他们来的时候,他们乘着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小船,准备返回唐朝的李艳姣。

15px;">李延孝船安抵本次航运第一个 目的地海口港后,送圆珍上岸,交接好后续的商贸事务,还要继续 下一个航次东渡日本国。与当初入唐选择李延孝船一样,圆珍十分放心安排随员伯阿古满随该船归国报平安。由此可见,圆珍对李延 孝是高度信任的。李延孝中日之间来去匆匆,生意相当红火,他的 航海技术和为商之道一定在日本当地有较好的口碑。船可自由出入 海口港,说明他对海口港及其周边的海路相当熟悉,李延孝应该是 海口人闯东洋的先驱。



02.集镇时期的海口镇


民国年间海口镇区图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吸取唐末五代藩镇武装割据的教训, 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罢免镇将、镇使,将他们 的兵权收归知县。此时,海口镇的裁撤也在所难免。而擒捕盗之 责,另设海口巡检司承担经中晚唐五代至宋初的两百多年的经济开发,宋代海口地区逐渐成为福建东南沿海举足轻重的商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海口港也成了重要对外贸易的港口。


宋代著名辛派词 人、中书舍人、兵部尚书莆田人刘克庄目睹了海口镇买卖兴隆的景 象,《后村先生大全集》中可以看到他的记級“县民之至镇者,镇民之至县者,不过各负挈所有,以相贸易。”宋代的侯官学者陈藻游学福清,侨居海口的后塘,他赋诗《海口吟》称海口镇“估客趁 潮撑米入,没人忍冻采蚝粘。”在《横江亭》中,又这样描述海口 港 :“好开亭绾延三益,横裁江潮看万艘。”足见当时海口贾艘云集 的繁忙景象。此外,海口港也有蕃舶往来。“递年常有船舶到钟门、海口。”其郡县官员多告人将金银博易真珠犀象香药等。徐松的 《宋会要辑稿》提到的钟门,是宋代时海口巡检司辖区内今属平潭 县苏澳镇的一个海港。此地面朝大海,有一座形如巨钟的大山,故得名。


宋代福州知府右丞相梁克家的《三山志》还提及,海口巡检司的一个重要职责是“防护蕃舶”“巡拦香药”。“蕃舶”即外国商 船,“香药”是外商运来的货物,宋政府对香药实行专卖,不准民 间交易巡检司要严查香药走私。宋代端明殿学士、《容斋随笔》作 者、江西人洪迈在《夷坚志》中说,海口镇因船舶往来兴盛一时, 此地“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 求木不,析阴护仍取行。”“不珓”亦称“杯珓”,占卜吉凶之具, 用蚌壳或形似蚌壳的竹木两片掷于地,观其俯仰,以占ト吉凶,至 今当地民间还保留这种习俗。林夫人庙已成为海商祭祀之所,林夫人就是妈祖娘娘,由此可知,海口镇海外贸易之盛。


繁荣的商品经济,促进海口镇的市肆街衢的形成。由于海口面海地狭,房舍沿山坡建筑,因而也就有陈藻的“架屋上山成市井” 的赞叹。“晓起斋中望,千家未启扉”,这是刘克庄在《海口官舍》 一诗中对海口人烟鼎盛境况的真实描述。繁荣的商贸使海口镇民间 积累了丰富的财力。福建省现存结构最完整的梁式石桥龙江桥,以及享誉海内外的岩寺等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


兴隆的集市贸易,给宋朝廷带来丰厚的商税收入。宋太祖立国伊始,朝廷就在海口镇置署课征茶、盐商税。梁克家说 :“祖宗时…… “海口镇(税)乃福清主簿兼监。”由县主簿兼镇税这个管理体制一 直施行至元丰五年(1062 )止。在这一百二十二年间,只有治平二年(1065 )至熙宁二年(1069 )五年间由 海口巡检“兼本烟火公事兼海口镇税。”


宋制,县内还有镇的设置, 《宋史·职官志》载 :“诸镇置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 税之事。”监镇官,掌管商税及镇里民政等事务。可见宋时的镇是 货物交易的集镇。熙字元丰间,海口已完全具备置镇的条件,海口 置镇也列入福建路地方政府的行政规划。为了海口镇建置及监镇官 任职资格一事,福建转运使司提举盐事司分别先后于熙宁二年、元 丰三年上奏朝廷请求诏示,来代路的转运使司等监司直接受朝廷延节制。


元丰五年北宋朝廷下记,“海口镇一员”,即设置海口镇监镇 官一员,并规定监镇官必须于京内选差,兼管本镇烟火。这样,海口监镇官也就属于朝廷命官。至行镇官品秩,《宋史》《三山志》 虽然没说,但据史料记载,咸淳二年发起募缘重建海口瑞峰寺的镇官王輿的官衔是“承奉郎监镇。”王輿实际担任的官职“承奉郎”, 是王輿的寄禄官德官称。宋影“承奉郎”从八品,九品以上属流内 官,海口监镇官王輿是从八品经北宋朝廷批准建置的海口镇,它建 镇时间之早、规格之高,冠福州府诸镇,比置镇于南宋咸淳年间的上海市的前身上海镇还早一百八十多年。


从宋元丰五年至清顺治四 年(1647 )的五百六十多年间,海口镇社会相对安定稳定。明初,为了给海口营造一个安定发展环境,朝廷特地在海口镇东设置管辖梅花、万安两个千户所的镇东卫指挥使司,这也是当时福建沿 海仅有的五卫之一。卫所派重兵戍守。海口镇历经宋、元、明三代 苦心经营,至明末,这里“居民稠密,市镇繁盛,舳舻蔽江,百货 俱集,人多贸易以自给。”此地俨然一都会,人称“小杭州”。



03.乡镇时期的海口镇


2005年海口政区图


秦汉至清末,乡、里是历代王朝常设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以县统乡,以多统里。”


千百年来早成定制。海口镇所在里名原为方乐南里,后改为方民里。宋元时福清一县七多三十六里,隶属感德乡。明清时县六隅三十六里,隶属南下隅。清末“仿行宪法”筹办地方自治,县以下设城、镇、乡,城、镇与乡是同级行政区。城设县治所在城乡地方,城外,人口五万以上设镇,不满五万设乡。 清宣统二年(1910 ),福清设一城五镇十乡。海口设镇,辖 区方民里联永东、新安、永宾、方城五里合屿头全岛,后屿头划属 平潭,又增浔洋、仁寿两里,计七里。1910 年至今近百年间,海 口地区设置的政区先后有区、镇人民公社,虽然政区的名称、辖境 变动频繁,但它们的治所都安置在方民里的海口镇。


新中国成立后,海口镇于1949 年划为第二区,1950 年以第 二区辖海口镇和17 乡共 113 村。1952 年 7 月第二区辖海口镇和 仙游(先强)、牛宅、石溪、柏渡、东阁、城里、岑兜、塘头 8 个 乡。1955 年 9 月以区公所所在地命名,更名为海口区,辖原二区 8 乡 1 镇、63 村。1956 年 4 月,原城头区并入,海口区辖海口镇及 牛宅、东阁、东轿、柏渡、山新、城头、星桥、五龙、七社等 9 乡 128 村。


1958 年设立海口公社,1961 年 7 月设城头公社,1964 年海口 公社辖 25 个大队,1984年 9 月,执行 1982 年宪法的行政区域划 分的规定,裁撤海口人民公社置海口镇,下辖 28个行政村和 1 个 居委会,海口镇作为海口政区的名称终于稳定下来。1996 年,海口镇面积 66.5 平方千米,人口 9 万人,辖南宅、坊里、隆中、北店、 祥丰、塘头、柏渡、先强、云光、牛宅、斗垣、城里、前村、立 新、海口、后路、晨光、东峤、东岐、梧屿、李厝、南厝、岑兜、 洋坂、东阁、石溪、工农计 27个行政村和海口居委会。


2004 年全镇面积 73.3 平方千米。人口 9.3 万人,辖 1 个居委会 27 个行政村, 2005年末,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祥丰、塘头、北店、柏渡、隆中、坊 里、南宅、先强 8 个行政村划归龙山街道管辖,2006 年 12 月 11 日海口镇以上 8 村正式划出,并入龙山街道。至此海口镇现辖 19 个村委会(海口、牛宅、后路、云光、斗垣、城里、前村、立新、 晨光、东峤、 东岐、梧屿、李厝、岑兜、南厝、东阁、洋坂、石 溪、工农和海口居委会 7.3 万人,常住人口 58215 人,面积 52.64 平方千米,其中耕地 14511 亩、园地 5237 亩、林地 8343 亩、盐 田 1963 亩、滩涂 2716 亩、海岸线长 13 公里,港澳同胞 6841 人, 台胞 100 多人,台属 1.36 万人,海外侨胞 43778 人,分布于 52 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著名侨乡。


2012年海口政区图


海口镇区南靠龙江古桥,镇区规划三条街(新区街、新山街、塔下街),三条路(元载路、新江路、 新区路)。可喜的是,一千多年来海口镇只有一座龙江古桥,自1982年以来,尤其是二十一世至今,海口龙江上有一座古桥, 三座现代大桥,即龙江古桥、元载大桥、滨海大桥、长虹高速公路 大桥横跨龙江。至此海口镇交通四通八达,更加便捷,海口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一部古镇建置沿革史,也是古镇商贸经济的兴衰史。商贸兴, 古镇兴,十七世纪四十年代那场人为浩劫,使古镇无缘跨入现代都 市的行列。但古镇先民搏击商海的敢为天下先的商品经济意识和“行贾四方”向外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创业精神,已在海口人中世 代传承。当代世界级商业巨子从海口镇走出是历史的偶然,但又有谁能说那不是历史的必然?


声明:素材由福清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陈霞生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