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广东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胡鸿钧作为新丰县马头镇桐木山村第一书记,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那天晚上,我从北京回到广州,家人已经等了很久,所以我想隆重地迎接他。“儿子说一定要向我学习,做一个拔尖的人。”说到这,这个陕西人很自豪。“经过10多年的扶贫,这个家庭已经成长了一代人。我用实际行动为后代树立了榜样。”
从清远市龙水村到乐昌市田头村,再到胡鸿钧新丰县桐木山村,在粤北留下了12年的扶贫足迹。2016年入驻桐木山村后,他因地制宜,通过“一芥一鱼一光伏项目”的财富代码,带领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桐木山村集体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20万元,5年增长10倍,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下来,54岁的胡鸿钧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留在村子里了。他还是希望利用好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让乡村振兴焕发光彩。
全国扶贫先进个人胡鸿钧。
冬种芥菜打开扶贫突破口
从韶关市新丰县中心驱车,沿蜿蜒的新丰河向北行驶至马头镇,再向东南方向的山路行驶约半小时,即可到达位于群山之中的桐木山村。
胡鸿钧仍然记得,那是2016年4月12日,他离开的前一天,当他得知这个村庄将是他的第三个居民。当时,另外两名扶贫干部刚刚进村,他们面前的场景让胡鸿钧觉得“挑战不简单”。“除了路的主干道,村里其他的同祖路和穿湖路几乎都是泥路。基础设施落后。”他说。
在随后两个月的入户调查中,胡鸿钧带领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了解民情。他发现,偏远的桐木山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而老人和妇女则依靠种植水稻和玉米自给自足。这样的村庄如何帮助穷人?胡鸿钧有点不知所措。
胡鸿钧(右二)走访村民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从秋天到冬天,驻村工作照常进行。在那年冬天的一次访问中,胡鸿钧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突破口”。三三三五四秋收后,桐木山村的很多良田都闲置了。"闲置两三个月是浪费."无独有偶,距离村子十公里左右的广红莲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正在种植白菜。胡鸿钧从合作社了解到情况后,亲自到广州市农业科学院考察。在对新丰县当地农作物的经济价值进行市场调研后,他决定动员村民利用闲置耕地种植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白菜芥菜。
没想到,有过“惨痛教训”的村民,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参与。在胡鸿钧和其他驻村干部到来之前,每个人都尝试过种植水果和蔬菜,还养猪。然而,由于收入低,没有市场,他们都以失败告终。“村民觉得知道种地不好,不放心我这个门外汉。”胡鸿钧说。
他还发现,在珠三角城市外出打工的村民,收入比村里种地高得多。“村里养两头猪最多能挣五六百元,出去打工一个月至少能挣三四千元。”因此,每斤3毛钱左右的收购价格的白菜显然无法进入村民的眼中。
幸运的是,胡鸿钧没有气馁。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他决定提高宝信芥菜的收购价格。“我问村民是否愿意以每磅5美分的收购价种植这种芥菜。他们说勉强可以,那我就告诉他们底价是7分钱。”胡鸿钧满怀信心地挨家挨户去找h
le="font-size:15px;">“明年冬天我也要在自家地里种芥菜!”眼瞧着种植经济作物又有了盼头,村民们也逐渐重拾信心。胡红军介绍,2016年村里还只有五六户农民参与,到了2017年,芥菜种植面积就达到了20余亩,2018年更是扩至50余亩,一亩可获得三四千元的收益,项目总算步入正轨。五年助力村集体收入翻十倍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芥菜的行列中,胡红军又想到,光靠种芥菜收入依然有限,甚至有可能回到以前“种啥啥不行”的死循环当中。
为此,胡红军开始探索“公司+村集体”产业新模式。一方面,他联系了冬种芥菜的企业,与村民签订报价回收合同,让村民在冬闲期也能有上万元的收益。另一方面,胡红军敏锐地发现,用新鲜芥菜制成的客家特产梅菜干,一斤可以卖到超过28元,“我们自己手上就有这么多芥菜,也可以制作梅菜干为村民增收。”
2020年,胡红军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刘科胜一拍即合,利用村中一座老宅子,添置几口大锅,建了个简单的芥菜合作加工基地。“老胡能保证销路,我们也敢大胆地尝试。”刘科胜说。

胡红军带领村民种植的包心芥菜。

胡红军带领村民种植的包心芥菜。

村民正在对包心芥菜进行加工。
不仅如此,由于桐木山村的光照条件好,胡红军所在的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60万元,在当地建了2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能给村里带来近10万元村集体收入。
在胡红军的带领下,桐木山村的村民们慢慢读懂了他的“致富经”,并主动利用现有资源干起了新产业。靠近光伏项目,桐木山村建起了六座山泉水高密度养鱼池,每年养殖1.5万公斤的马口、华鳊等鱼类;村里自产的梅菜干、鱼、土猪等优质农产品,也供应给了“桥头饭店”等当地十多家农家菜馆,满足来往食客的味蕾。“一到周末,饭店门口就停满了珠三角游客的小轿车。”胡红军感叹。
更值得一提的是,胡红军所在的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拥有近四万名干部职工,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集团工会的推动下,桐木山村出产的绿色农产品成为了职工福利。“既让职工吃到了优质健康的农产品,又为村里的物产提供了销路,一举两得。”胡红军表示,经过五年的努力,桐木山村构建了多元化和具有可持续性的扶贫产业格局,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迎来了大幅度增长。
截至2021年初,桐木山村的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2万元增至20万元,足足增长了10倍;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也从以往的7000多元上涨到17000元,就连贫困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13000元。村民生活宽裕了,日子也更有奔头。
仍望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
如今再回头看,整个桐木山村处处都可看出脱贫攻坚的成效。胡红军对比着说,当年刚驻村时,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一到夏天雨季,破旧的供水设施抵挡不住暴雨和泥沙的侵袭,自来水都变成了黄泥汤;贫苦户住的危房摇摇欲坠”。而现在的桐木山村,随着供水设施的改造翻新,村民们一年四季都能喝上清澈的山泉水;十户住在危房中的贫困户也都搬进了新房子。不仅如此,村路都铺上了水泥,河岸重新修整,绿化日渐增多,整个村子焕然一新。

胡红军(右二)带领扶贫工作队慰问村中的留守老人。
此时的胡红军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下一步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只不过,村子目前还欠些火候,“我们桐木山村风景好,有山有水,还有美味的农家饭店,但却没得住。”他认为,要想留住更多的游客,通过发展旅游业助力桐木山村的乡村振兴,还有得忙碌,“我们有这么多闲置的房屋,要组织起来改造成民宿,这样能丰富我们村中的第三产业,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
今年54岁的胡红军在广大的驻村干部队伍中可算是“高龄”了。眼下进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时期,再过两三个月,胡红军的驻村工作就要圆满结束,但他仍未放松。“这一次能够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样的荣誉,对我而言是更大的责任和压力。我总觉得时间很紧迫,希望在结束之前多完成一些事,打下更好的基础,给村里的后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谈及未来,胡红军坦言或许不能继续驻村工作。凭借自己多年来对乡村基层工作的了解,他仍希望归回工作岗位后能承担起乡村振兴领域的工作,“我会主动请缨,在这个熟悉的领域里继续发光发热。”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策划:裘萍 陈实
执行统筹:莫郅骅 汪建华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陈卓睿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