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最近,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以“注销校园贷款”为名的新骗局,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被“招考”了。诈骗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影响非常恶劣。据部分调研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共发现网络贷款诈骗负面舆情信息28.8万余条,其中与“注销校园贷款”相关的近9.3万条,占比32.14%。
10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示青年学生“擦亮”眼睛,警惕各种不良“校园贷”陷阱。
“注销校园贷”新骗局
10月8日,江苏扬州的陈骁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贷款公司的客服电话。另一方声称,陈骁在大学期间借的9000元“校园贷款”尚未偿还。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整顿校园贷。如果陈骁不还款,会影响个人信用信息。
虽然陈骁在校期间没有借过校园贷,但对方提供的信息非常准确,让陈骁大吃一惊。对方建议,只要按照他的指示去做,陈骁的贷款记录就会被注销,他的个人信用信息不会受到影响。
在对方的指导下,陈骁从多个app申请贷款,最终申请了三笔贷款,共计6.5万元。然后,按照对方的要求,将贷款转到了三个陌生人的账户上。陈骁按要求操作后,对方要求他删除所有下载的应用。这时,陈骁意识到不对劲,赶紧打开查看以往贷款的app,才发现损失6万多元。
据记者了解,“注销校园贷款”的诈骗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于已注册网贷平台账户或有贷款记录的,诈骗分子声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销户,否则会影响个人信用信息”;第二,如果没有注册网贷平台账户或者没有贷款记录,诈骗分子说“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你的网贷账户已经注册,需要注销,否则会影响你的个人信用信息”。
由于诈骗分子能够准确说出对方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甚至消费记录等私人信息,学生很容易放松警惕。一些诈骗分子还主动向学生出示身份证、工作证等信息以获取信任,导致学生将网贷平台提取的贷款全部转入诈骗分子提供的“库存账户”,实际上是诈骗分子的个人账户。
“套路贷”等层出不穷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不良“校园贷”的整治力度。一些非法机构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调查和处罚,变着脸,有的还打着“培训贷款”“创业贷款”“求职贷款”“毕业贷款”的旗号。采取更为隐蔽的营销手段,继续非法借钱给大学生;还有的披着“马甲”,比如分期付款的商场或者贷款超市,本质还是一个糟糕的“校园贷款”陷阱。
以“套路贷”为例。大学生小李想买最新款的手机,于是通过QQ群转发的广告找到了某公司的网贷平台。提供相关资料后,我成功办理了5000元贷款。由于小没有按时还贷,利息越来越高,短短6个月贷款从5000元增加到10多万元。因为害怕,小李一直瞒着大家,直到家人和朋友的手机上陆续出现威胁短信,她家门口也被泼了油漆,上面写着“还债不可接受”。
最后小李选择报案。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该公司在一年内“例行公事地”接待了700多名大学生。贷款人诱骗大学生签订虚假金额的贷款合同,以审计费和保证金为由扣除预付款,伪造资金,虚增银行贷款金额,并实施
“套路贷”通常通过学生经常使用的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或在学生集中的校园区域发布小广告,宣称“无门槛、无利息、无担保”,对没有深度涉入世界的大学生极具吸引力。一旦学生“上钩”,这些违规贷款公司就会迅速为学生办理贷款,并通过设置合同陷阱、出具远高于贷款额度的借条、故意让学生逾期等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设置”。如果借款学生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会主动引入另一家贷款公司,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偿还,这样学生的债务会越来越大;或者用电话恐吓、围堵、拦截等方式暴力讨债。
p>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为更好保护广大学生的财产安全,避免其陷入形形色色的“校园贷”陷阱,中消协向广大青年学生发出警示。
警惕“注销校园贷”骗局,不向陌生账户转账。实际上,相关部门、业内并没有推出所谓“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大学生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如果对个人征信存在疑问的,可通过当地人民银行征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或是拨打征信中心客服电话等官方渠道进行咨询。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避免深陷“校园贷”陷阱的前提,同时还需保管好个人信息。
中消协表示,学生们如不慎踏入不良“校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不良“校园贷”诈骗的情形,应当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可通过“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举报通道”栏目举报、提供线索,或拨打110报警求助。
最后,中消协敦促开展“校园贷”业务的借贷机构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切实落实监管要求,通过提高大学生“校园贷”服务质效,畅通正规、阳光的“校园贷”服务渠道,让不良“校园贷”失去赖以滋生的环境,维护“校园贷”正常秩序,让“校园贷”回归良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