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止麻
俗话说“不理财,财也逃不掉”。
如果你告诉年轻人有一款支付宝产品叫“笔笔储蓄”,每次忍不住“剁手”的时候,你都会被迫为自己存一笔钱。会不会觉得有点家长式的温暖?
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功能背后的动机可能不是对你的爱,而是余额宝的焦虑。
顾名思义,“用笔节约”就是“节约每一支笔”。用户每次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时,都会同时自动存一笔钱,从而实现为用户“强行”存钱的目的。
具体来说,在支付宝-余额宝页面底部的“百宝箱”中,选择“笔笔”,然后点击“体验”按钮,直接进入开笔流程:
选择开笔存笔的用户,可以进行三种设置。首先是省下的钱数。您可以选择预设的1.88、3.88、5.88的储蓄金额之一,也可以在0-100元之间自定义;第二是存钱的来源,可以选择储蓄卡、余额和余额宝;第三,可以设置每日储蓄次数上限,选项包括1、3、5、10、20。
设置后,每次消费,预置金额会自动冻结在余额宝中。在省笔页面,会显示目前省下的钱的总额和省下的钱的详细信息,包括消费目的和省下的钱的数额;
在余额宝页面,冻结金额将以“总金额含冻结金额XX元”的形式计入。如果需要用钱或关笔,可以解冻钱:
梳理了存笔的设置和功能后,我们可以明确定义:强制用户每次消费都存一笔钱,以程序化的方式自动扣款。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存笔节省的钱都是来自用户自己,而是从储蓄卡、余额、余额宝转移到“宝月冻结账户”,无非是帮助用户把钱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
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虽然省笔收入不属于劳动收入,但每次用户“放手”时,都会被放入“勤存钱”的“心理账户”。
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剁手”的“罪恶感”,又提供了解冻后“横财”的体验。借用一位同事的说法,开笔存钱,类似于从一口袋很久没穿过的衣服里找一把钱。
01负债的年轻人们
,很明显,三五元是主要的,一次存的钱最多不超过100元,而“左撇子-右撇子”的存钱逻辑更像是父母帮你把小时后的压岁钱“存”起来。不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钱生钱”理财产品,对于有一定金融基础的人来说,似乎也是鸡肋,效率低下。换言之,笔笔攒的潜在用户,其实是花钱无度、理财无力的年轻人。
根据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国3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中有56%还没有
开始储蓄,而开始储蓄的 44% 的人中,每月平均储蓄仅为 1389 元。不仅没有储蓄不足,年轻一代们还欠了“一屁股债”。
据汇丰银行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 90 后债务与收入比已经高达 1850%,其来自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人均债务已超过 17433 美元(约合人民币 12 万元)。
高额借债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其一,消费主义;其二,房贷压力。
消费主义这一概念,重点并不在于“消费”,而在于“主义”。
打个比方,手握 2000 块钱,无论是话花 1000 块第一次用上手机,还是用完 2000 块买一台相对更好的,都称不上“主义”。借贷 6000 块都要用上 iPhone XS Max,这才叫“主义”。
以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曾提出“凡勃伦效应”的解释:炫耀性消费的目的不只是商品本身,而是用这种消费把自己跟别人区别开。换句话说,光有钱是不够的,消费者还得证明自己有钱。
换言之,通过加杠杆消费,让自己在外界认知上迈上更高阶层,即为消费主义。
这一点在年轻一代尤为明显,由于出生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作为独生子女大多又从小物质富足,抗风险意识较低;
外加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不仅很早便开始接触大量新鲜事物,培养起丰富爱好(比如收藏球鞋,更早接触护肤、美妆),更受西方的借贷式消费影响,对互联网金融等产品张开怀抱。
据《2017年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显示,90 后人群消费增长最快,达到 70 后增幅的两倍,年均消费三年来增长了 2.7 倍。
而另一边,房贷提前吃掉了不少年轻一代的购买力。
房市长期火热推动下,不仅大量年轻家庭抱着“再不买就买不起”的心态提前入市,初入社会尚未具备足够购买力的年轻人也在父母的首付资助下买了房,并背上动辄二三十年房贷。
2017 年 4 月,汇丰银行发布的一项针对中国、加拿大、发过等九个国家千禧一代的调查显示,中国千禧一代住房自有率高达 70%,在 9 个国家当中排名第一,但其中 4 成买房依靠父母。

而《中国家庭金融报告》的数据也显示,在住房抵押贷款参与率数据中,30 岁以下的年轻家庭的负债参与率已经与 30岁-44 岁中年人群接近,并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
可以这么说,对于大多数当下年轻一代而言,需要“投入-产出”的理财产品只能是有心无力,反而是需索笔笔攒这类提供“小确幸”的产品。
换言之,以“强制攒钱”作为噱头的确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02笔笔攒的野心,余额宝的焦虑
不过,换到支付宝的角度上,在我看来笔笔攒更像是余额宝的吸储工具。
一个小细节是,笔笔攒默认的扣款优先级是储蓄卡-余额宝。这意味着,每一次攒钱的过程,笔笔攒只有先把你的储蓄卡“扫荡”一遍无果后,才“不得不”从你的余额宝扣取。
换言之,将你银行卡的钱转到余额宝,或许才是笔笔攒的首要任务,这背后则是余额宝规模的不断缩水。
在此之前,余额宝的天弘基金等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就因为规模过大、增速过快而被监管重点关注。比如,2017 年 10 月正式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就要求,货币基金的规模不得超风险准备金的 200 倍。
余额宝先后通过将个人账户持有限额由 100 万元降至 25 万元、10万元,单日申购额度调整为 2 万元,每日9点限量发售等措施,不断加强限额力度为规模持续缩水,最高降幅已经超过 30%。
而另一边,则是今年以来,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充裕,导致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下滑,货币基金目前普遍维持在 2.5% 以下的 7 日年化收益,实际上在各类理财中愈加不占优势。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9 年上半年,货币基金缩水了 3561.62 亿元。
其中,以余额宝的以华安日日鑫货币A 为例,截止本文完稿前,其 7 日年化仅为 2.4420%,相比隔壁微信支付的同类产品零钱通,同期 7 日年化的 2.4890% 已经不具备明显优势。
换言之,当下的余额宝已经面临基金规模缩过大的隐忧。
事实上,苗头很早就已经冒头。今年 4 月,实行限购已久的天虹余额宝货币基金便宣布了解除限制在。其背后依赖的是,经过几次调整和平台分离后,不仅天弘“一家独大”的情况得以缓解,多家公募基金合作的引入,导致了规模增长趋于平缓。
7 月 16 日天弘余额宝发布的第 2 季度报告显示,其资产规模增速和收益率都在持续下滑。其中规模上较上一季度缩水16.5亿(遭持有人净赎回 16.49 亿份),收益则较上一季度下滑0.05%。
笔笔攒的价值便在于,在放开口子也尚未迎来规模上涨后,余额宝已经需要通过一些“小心机”吸储,进一步稳住规模。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