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鸣创投管理合伙人齐子平
在陆家嘴金茂大厦39楼,祁鸣创投上海总部,管理合伙人匡子平和合伙人叶冠泰通常在这里工作。作为中国的顶级投资者,他们也是祁鸣IT IT团队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于IT IT这个过去在中国比较冷门的领域,为什么近年来突然变得火热的看法,可能会给很多盲目进入市场的创业者一些启发。
自2006年成立以来,祁鸣创投已经投资了230多家公司,包括李赣制药、贝瑞和康、再鼎医药、诺尔康等。互联网领域包括公众评论、哔哩哔哩、米托、蘑菇街和mobike。IT领域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相对冷门,但祁鸣在人工智能、企业软件、安全、智能制造等方面都有布局。
看看祁鸣的投资清单,它涉及很多领域。一般来说,它是一个投资领域广泛的机构。但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祁鸣在一个大型基金平台下,成立了四个专注于行业领域的投资团队。如果把这四个投资团队拆开,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一个专门的垂直基金。
在这些专注的行业中,祁鸣通过多年的投资经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人脉,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企业网络。在这样的大框架下,祁鸣会研究每个基金周期的各个领域,分析未来三年这个领域是否值得关注。
这和火的时候追风的想法不一样。祁鸣希望对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不追风,等风来
近年来,邝子平发现,只要祁鸣最近看一些领域,这个领域的很多企业家都会发现他希望融资,但显然这个逻辑是错误的。对于祁鸣来说,在一只基金存续期间,祁鸣的势头在第一年就非常强劲,在某个细分领域出手两三次。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也许祁鸣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已经结束。相反,应该是那些在祁鸣之前没有关注这个领域的企业家来找他们谈话。
2014年6月19日,叶冠泰加入祁鸣创投,成为合伙人。作为这个行业的老手,他认为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行业经验。这不是突然的交易热潮。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就像这两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火爆,但是人工智能的话题已经围绕了几十年,更别说几十年前所谓的人工智能,就连最近突然火爆起来的深度学习流派,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祁鸣创投合伙人叶冠泰
就像无人驾驶一样,为什么最近突然变热了?匡子平认为这不是意外。事实上,近年来,它只在美国。如果你跟随无人驾驶顶级工程师的步伐,换工作,你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趋势。
既然未来投资逻辑的布局可以成功,那么每个投资机构都可以做到吗?匡子平认为这不是祁鸣家的法宝。很多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同行采用类似的打法,但祁鸣从2006年就开始这么做了。”
“百年老店”的经营逻辑
与只关注垂直行业的机构相比,祁鸣更加重视,有利于整体布局。他认为,从五年的生命周期来看,做垂直型可能更有利,但要想成为“百年老店”,从整个基金的长远发展来看,稍大一点的平台在吸引人才、LP、投资者等方面有很多优势。
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祁鸣的团队非常稳定,近年来也没有失去合作伙伴,这与祁鸣开放、公平、进取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邝子平总是说,祁鸣从来都不是一个善良的群体,内部经常会有分歧
的意见,甚至争吵。但却从来没有一位合伙人一拍桌子说我自己出去单干算了。“一个团队再磕磕碰碰,大家的目的都是想把事情解决,自己出去单干也会有其他冲突,还不如在这个平台把事情解决了继续往前走。”邝子平认为设立一个好的机制,让每个人都有家的感觉,一家人总会吵架但不会有人说我要离开这个家了。这对整个团队的稳定,尤其是高层团队的稳定十分重要。
叶冠泰作为启明团队的一员,他认为每个成员其实就两个诉求,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还得有发挥特长的空间。其次就是信任,邝子平对他的信任,他对手下更年轻的团队的信任,这份信任是自上而下的,这份信任会让1+1远大于2。
启明创投IT组和被投企业CEO
投出一片“森林”
因为跟互联网应用或者消费领域有所区别,IT信息技术板块有它自己的特性,在这一领域的创业者身上,邝子平会更看中这个人是否有行业经验,能否一直保持激情,以及他是否具备所谓的领导力。
邝子平认为一个创业者想在IT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首先得在这个领域中钻研过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人未必是这方面很牛的一个科学家,但他肯定是在这方面钻研过很长时间的人。邝子平拿芯片设计举例,如果这个创业者过去是做电商出身,即便他有热情、有兴趣,也很难在创业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因为他不熟悉这个行业。
如果细看最近几年大热的人工智能领域,可以发现像小米、优必选、云知声、Face++这样领先的企业都出现在了启明的投资列表里。
邝子平一直希望投到的每家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每个投资人的风格都不一样,其中不分对错。邝子平比较喜欢先定一些大的发展趋势,就是所谓的“森林”,如果投到的一家企业能带起一片森林,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当然,投资这件事情毕竟不是做公益,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发现一颗小树苗,即使它不能成长为一片森林,成长为一棵大树,给投资人带来回来也是不错的。但邝子平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每家企业都成长为一片森林,比如小米。
小米不是邝子平作为一线投资人去做的一个项目,但小米是启明十一年来最值得骄傲的一个项目。而小米在邝子平的眼中,就营造出了一片森林。过去中国生产的电子产品很廉价,却不一定精致且性能好,但小米完完整整地把这个概念颠覆了,这是小米产品的核心。
主导时代的技术
每个时代都会有主导整个时代的技术,互联网如是,移动通信技术如是。而如今,人工智能仿佛也被打上了这个标签。
在叶冠泰看来,人们只看到人工智能最头上的一个点,但却忽略了它下面是被大数据和企业应用支撑着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存储,没有那么多的计算能力,没有那么多的云上部署的服务器,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认为人工智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大数据和企业应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短时间的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也许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50年,所以邝子平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或许可以跟计算机的发明创造出同样等级的现象。但是在中国,这个课题的推出,大家对它的兴趣远超过是否有能力做这件事。
而目前的情况是,第一,好项目稀缺。第二,在信息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可能有些不是那么优秀的项目,不是那么优秀的团队也拿到了资金,就好像满街都是钱,满街都是人工智能的项目。邝子平认为现在是有太多的钱去追逐太少的项目。但是如果从整个大盘来看的话,他相信这个可能是我们未来会看到的,会有机会投资到的人工智能领域里好的项目里面的1%。
叶冠泰认为商业的本质永远是一个商业,而不是一种技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相信人工智能会不断往前走。但是就像十年前大家会说我们是互联网公司,五年前大家说我们是移动互联网公司,但今天已经没有人这样说了。因为大家都是互联网公司大家都有APP,所以现在也就不会这么说了。叶冠泰觉得人工智能大家今天这么说,因为它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等到过几年每个人都懂怎么使用人工智能,地产公司也用人工智能,医疗公司也用,金融公司也用。以后就没有人再说人工智能,大家都还是回到本质,医疗公司还是医疗公司,互联网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地产公司还是地产公司。
“到头来,一个创业团队还是需要去关注整个商业的本质,怎么样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得更有效率,让客户的体验更好,怎么样能够促进人类更好地发展。用到人工智能的话,那是最好的。”叶冠泰相信未来两年还有其他的技术也会被采用进去,所以他认为一个创业公司最好是一个比较平衡的团队,又懂怎样用最新的技术在市面上落地。另一方面又能够知道怎样结合这些技术,但是最本质的是对这个商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然后来服务他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