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旅游地的可行性分析 医疗旅游可行性分析报告方案

2020年10月底,成都市“体医融合”路径探索正式进入体育干预试点工作,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践阶段。随着首个项目评估报告的发布,在体育部门、医疗部门、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和社区居民的整合下,通过体育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和防治慢性病的效果也在第一阶段得到验证。

随着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卫生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依然突出。立足当前社会形势,为深入贯彻《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统筹做好高质量公共服务倍增工程相关的体医工作,“体医融合”需要加快推进、示范完善。

日前,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全民健身监测中心和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的项目负责人,从专家的角度讲解了项目评估报告的内容和成都市“体医融合”的发展路径。

精准试点

交叉融合全方位改善中老年身心健康

自19世纪美国率先提出“体医融合”概念以来的漫长的两个世纪里,体医融合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不断重复。通过汇集运动医学、运动保健、康复医学、运动营养学、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使运动与医学紧密融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助于不断改善和增强人们的健康和体质,被认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卫生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依然突出。成都市全民健身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市民的科学锻炼意识和健身知识在过去几十年里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缺乏体育锻炼和锻炼方法不科学。这导致一些身心疾病的出现,促使我们携手各方开展‘体医融合’试点工作。"

据了解,这项工作由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成都市全民健身监测中心和成都体育学院具体负责组建专家团队和实施培训。成都市老年体育协会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开展运动前医学评估和运动医学监测试点工作。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副教授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第一阶段的项目中,我们通过了医学筛查和运动风险筛查,最终纳入了来自197名申请人的148名运动干预对象。第一批对象是社区中老年人。基于不同体质的个性化科学健身处方,希望观察分析不同健康水平人群通过运动促进健康的效果。”

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参与项目的人越多越好,但王表示,“按照科研实验设计的要求和研究目标,目前的飞行员数量已经达到科研的样本量要求,我们最终的数据收集和效果评估也证明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是成功的。”

区域推广

有望在部分区(市)县试点开展

作为一项关注人民身心健康的民生工程,用体医融合的理念和方法指导体育运动,有利于实现对人民健康的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谈及项目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机会,王说:“首先当然是‘治愈’的趋势

第一份评估报告发布后,除了常见的身体指标外,本次运动干预项目还对干预对象的心理指标进行了测试。王说:“身体指标能反映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而心理指标对老年人也有重要意义。很多研究人员都说过,情绪状态和心理认知与中老年人的大脑和身体功能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在本次监测中增加了心理指标,包括情绪、

睡眠状况等一系列的数据都纳入进来。”除此之外,红星新闻记者关注到报告中“防跌倒”同样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对此汪敏加表示:“防跌倒是全球范围内对中老年群体关注的热点,中老年人的体质与身体各个系统均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因为跌倒对于这类人群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如长期卧床无法良好恢复,甚至有的时候会带来生命危险。因此我们将平衡能力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加入到了对大家的运动干预和监测中去。”


尽管只是在2010年10月到2021年4月底这短短半年内开展,但是从首期报告展现的结论来看,用科学、健康、安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运动干预对象的生理、心理指标,乃至是情绪状况。“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比较积极的,”汪敏加表示,“并非所有的指标都能够在短期内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变化,因为身体机能的改善需要一定周期,但是主体指标都有改善的良好趋势。”


“体医融合”下一步如何推广开展?红星新闻记者也采访到了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会选取更广泛的人群,通过更长的运动干预时间来进一步论证‘体医融合’的成都路径。”


全民普及


体医融合赋能幸福美好生活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省区市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50%;从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来看,四川省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1.71%和16.93%,分别排在全国第7和第3,老龄化的问题愈发严峻。


基于当下的社会现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和《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统筹做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所涉体育和医疗相关工作,“体医融合”亟待加速论证和完善推广。


据了解,目前成都市体育局正在建设“成都市民运动健康促进服务平台”,该平台集合“两库两指南”(“运动处方库”和“社区健康师师资库”,以及“运动膳食营养指南”和“科学健身指南”)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健康促进服务平台,首先通过“运动处方库”给出科学有效的“运动处方”,然后在“社区健康师师资库”中找到身边的社区健康师,再参照“科学健身指南”中的健身指导视频锻炼,最后按照“运动膳食营养指南”科学饮食,以“食动平衡”为切入口,突出运动的科学化和个性化,达到科学健身、平衡膳食的目的。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科学健身指导及服务。


6月28日,成都市首批社区健康师培训活动正式展开,共有110余名社区全科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培训。据红星新闻记者了解,此次培训内容包括《探索体医融合路径的目的及意义、体医融合的重要措施——运动处方》《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常见运动损伤的科学防治》《运动健身中的合理营养》等课程,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


按照市体育局工作部署,今年成都将社区医护人员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范畴,培训首批具备开具“运动处方”能力及基本医疗救护能力“社区健康师”,夯实体医融合基础。其中,成都将培训首批“社区健康师”200名,以社区医生、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培训对象,以“体医交叉培训”所涉运动康复、医疗救护、体育技能等为培训内容,让参与该项目的社区全科医生了解运动健身在慢性病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对体育健身活动中医务监督的能力,能够基本掌握向市民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


成都市“体医融合”工作在未来力争充分调用和发挥成都市医疗卫生公共资源,通过开展“社区健康师培训”和“运动健身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培训”等专项培训班,通过权威医师和运动医学专家的针对性培训,让社区全科医生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让社会体育指导员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专业能力;再通过一系列“医学检查”、“运动风险筛查”、“体质监测”手段对干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检测,由“社区健康师”根据其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可行的“个性化运动计划”,以处方的形式对其运动的频次、强度、时间、方式、运动量、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通过运动锻炼的方式帮助干预对象改善身心健康水平,预防和改善疾病,最终达到建设“成都市民运动健康促进服务平台”的目标。


红星新闻记者 李博 裴晗 图据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编辑 欧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