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人员承诺“退款很容易”
曹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他希望参加一些管理知识的培训来提升自己。今年年初,他在另一家培训机构报名参加了PMP项目管理培训,感觉效果不错。他计划在3月底通过考试后继续学习,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时,尚德的一名销售人员主动打电话联系他,推荐这方面的培训课程,于是他决定通过这个机构注册。
曹先生说,他没有给尚德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推测对方可能通过之前的培训机构得到他的个人信息,对方多次向他出售尚德课程。
他说,因为之前培训机构的服务和教育质量让他满意,所以“放松了对尚德的警惕,认为所有培训机构都差不多”。签约付款前,徐姓销售人员承诺7天内不满意无条件退款,但没有看到任何合同文件。对方已经表示签约后会把合同文本发给他。
根据曹先生本人提供的信息,他一共支付了11840元购买尚德的网络直播课程。其中微信支付2367元,百度教育分期贷款支付9472元。这些课程包括面试、英语、数学、管理和写作,可能会涉及到MBA考试。
付款后,曹先生向销售提出想和同学建立微信群联系,但对方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表示如有问题可以通过尚德的APP客服直接联系老师。曹先生觉得APP客服的回复太官方,没有机会和其他学习者交流,缺乏学习氛围,所以要求尚德退款。
从曹先生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他在3月31日晚上9点7分通过扫描营业员提供的二维码进行了支付,并在4月1日12点47分发起了退款申请。退款原因是“报名辅导是要有集体感,微信群不能建立,最好自己辅导。”当天下午3点,机构售后老师与他电话沟通。
根据曹先生的描述,售后老师同意了他的退款申请,但表示退款需要45个工作日。根据尚德的官方合同,报纸读者可以在注册后24小时内全额无息退还已付费用,但未约定退款时间。
曹先生对结果不满意,于是打了两次尚德所在的北京市民热线12345投诉。他投诉后,尚德主动联系他,称因为已经向相关部门投诉,只能“反映”退款问题,这样会让退款程序更复杂,退款时间更长,“估计是春节”。截至目前,曹先生已向百度支付第一期789元。
与曹先生的经历类似,惠州的吴先生报读了该机构的行政管理自学课程,由于时代的变化,他无法继续深造。他按照报名前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30天内全额退款”申请退款,但未收到回复。
在尚德官网,吴先生的退款要求已经包含在合同中,即机构为学习者购买的“退款保险”,规定“报名24小时后30天内退费,直播学习15小时以上,学费全额退还”。
吴先生选择向媒体投诉。投诉后,一位自称是尚德教务处的老师主动联系他,称他的退款申请已经通过,最迟4月10日会到账。首付部分直接支付到支付账户,贷款部分通过分期贷款机构百度花掉,可以直接联系贷款机构结清贷款。
然而,4月10日,该机构教务处的另一名老师再次联系他,称他的退款申请“正在联系和处理中”,并承诺“一定会在4月3日前到达”
根据吴先生提供的录音,他对这种拖延“太极”的态度表示不满,并表示有意投诉。对方回答说:“如果涨了,就不归我们售后老师处理了。它需要重新解决和重新安排。”。“言下之意是我要等更久才能拿到退款。”吴先生说。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们很累,这真的影响了我的学习兴趣,”吴先生说。
尚德的一名公关官员回答说,他们在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了解了情况。至于吴先生的案子,他们正在办理退款。同时表示,希望本报提供其他投诉学生的信息,并“逐一核实学生情况”。
ont-size:15px;">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律师毛鹏认为,消费者反映在申请退费过程中部分商户声称退费周期必须为45天,这种做法在情理上虽有不妥,但在法律上却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因此,如果经营者单方在协议中约定“退费周期必须为30天或45天”,这种约定减轻或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可以主张无效。
但现实法律中,对申请退费情形时商户究竟该在什么期限内办理退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法律依据。同时,考虑到商户自身经营需求,很难做到消费者如果要申请退费商户就能够或必须马上办理的地步,所以设定一个退款周期相对合理,但具体期限法律却没有规定。
他建议,如果消费者认为商户设定的退款周期明显不合理,可以寻求工商部门或消费者保护协会的帮助和协调,争取早日完成退款事宜。
采写:南都记者 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