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上来,借壳上市“开花”。
6月20日晚间,证监会公告,将公开征求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意见。M&A体系的规则从四个方面放宽。首先,《管理办法》将“累计首次原则”的计算间隔从5年缩短为3年。其次,明确不再禁止创业板借壳上市,意味着创业板借壳上市渠道即将开启。具体操作要求方面,删除了借壳标准中的净利润相关要求。最后,本次修订还计划新增借壳融资。
一位来自华南地区的投资银行家表示,借壳政策的放开,不仅简化了更多符合条件企业的借壳程序,也让部分上市公司脱壳,注入“新鲜血液”。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一是科创板开放后,创业板借壳上市放开,多了两条退出渠道。”2018年全行业寒冬过后,一位PEVC人士感叹道。
虽然不少机构对政策调整拍手叫好,但也有人提出冷静思考。
有业内人士表示,IPO将继续常态化,改革是为了进一步保证资本市场进出口畅通。“过去在时间成本上,IPO周期太长,但目前IPO堰塞湖已经解散,注册制已经在科创板测试。一旦成功,IPO将成为主流趋势。”消息人士称。
另一位市场资深人士提醒,监管部门仍在打击ST公司、ST公司和空壳公司。“严查炒壳、炒壳的监管基调没有改变,空壳股依然不值钱。”
创业板“壳”知多少
中证策略团队认为,放松并购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繁荣资本市场。随着创业板借壳上市的放开,一旦资产注入到创业板的壳公司,创业板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升,创业板的整体估值也会上升。
根据Wind的统计,2016年共有25家公司完成借壳上市,2017年减少到8家。2018年借壳上市的成功案例只有三个,分别是灵益制造(002600。SZ),360 (601360。深圳)和东方洪升(000301。SZ)。今年,这个数字有所回升。2019年以来,已有4家公司成功借壳上市。
事实上,创业板的中小公司数量在过去两年急剧增加。2018年底,创业板市值低于20亿的公司有113家。截至6月2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763家,总市值5.0973万亿,流通市值3.2199万亿。其中,除金亚科技、千山药业外,总市值低于20亿元的企业有82家。
创业板的壳资源一度成为市场的焦点。
新时代证券研究院6月21日整理的数据显示,净资产超过1亿、净利润低于200万、总市值低于15亿的非st公司有17家。
中国证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策略团队对未来市场长期持乐观态度,同时也指出,并购重组的放松将给券商尤其是头部券商带来更多的商机。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从M&A咨询业务收入来看,华泰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占据前三位。
严监管更严
至于这一政策的放宽,前述投行人士表示是意料之中的。“这次政策调整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等待。如果你还记得去年2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的相关问题与解答》,要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要经营三年,才能筹划重组上市’。之后,在去年10月,3年的期限缩短为6个月。从这个逻辑来看,监管部门正在逐步放松。
不过,这位投资银行家建议,上市时准入标准越放宽,就越应该加强。“短期来看,创业板的空壳概念股会出现波动,尤其是
“目前上市公司违规成本太低,导致上市公司犯错不断教。”一位研究资本市场的学者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如果能够完善监管手段,加强退市和上市公司的法律意识,中国资本市场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