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大家都知道有三个国家标准,分别是GB/T 29490-2013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33250-2016 《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和GB/T 33251-2016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分别称为企业标准、部门标准和学校标准。这三个标准都规范了组织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完善,分别适用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整体知识产权工作,相对宏观。
我们今天介绍的GB/T 32089-2015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它以科技研究为重点,科技研究是主要的创新活动,从项目层面给出了科技研究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要求,覆盖了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适用于各类创新主体,更加具体实用。
GB/T 32089-2015中定义的科技攻关项目是指单位、组织(或个人)在经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承担的,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的科技研发活动,通常涵盖基础类、应用类、开发类等不同类型。
在GB/T 32089-2015中,采用过程方法构建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模型,围绕投资者的科研和技术创新需求,通过科研项目实现科技创新目标。按照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阶段,对前期研究、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技术转让和商业化、评估等主要环节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从战略、组织管理和制度、技术设施和人员四个基本维度保障和支持知识产权管理的实现。
战略维度,明确项目出资人、承担人和创新团队的战略义务。组织管理和制度维度,规定了投资方、承担方和创新团队的组织和职责、管理制度、内部沟通和保密管理。技术设施维度,规定了信息、科研和数据库的基本条件。人员维度,明确投资者、承担者、创新团队应满足的要求。
对于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本标准规定了应分六个阶段开展的知识产权活动:前期研究、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技术转让和商业化、评估。在每个阶段,通过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环节,给出了科研项目知识产权过程管理的完整内容。
例如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01项目立项阶段知识产权管理的投入:
a)知识产权目标和任务;
style="font-size:15px;">b) 知识产权的考核评价。#02
立项阶段知识产权管理过程:
a) 对所属领域的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相关文献及其他公开信息进行检索,对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状况、知识产权状况等进行分析;
b) 提交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状况,在研发中使用或购买他人知识产权时,应在申请与立项材料中给出说明;
c) 明晰出资方、承担方、创新团队之间知识产权的权属及利益关系。
#03
立项阶段知识产权管理输出:
a) 国内外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报告;
b) 合同书(任务书)确定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及实施方案;
c) 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
又如在科研项目评价阶段
#01
评价阶段知识产权管理输入:
a) 知识产权产出成果;
b) 知识产权的转移和商业化;
c) 知识产权管理成效。
#02
评价阶段知识产权管理过程
a) 确定管理与评价机构的评价程序,实施评价;
b)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采集数据;
c) 分析评价结果,形成判断并持续改进。
#03
评价阶段知识产权管理输出:
a) 知识产权产出成果有效性结论;
b) 知识产权转移和商业化的报告;
c) 知识产权管理及目标实现成效报告;
d) 知识产权评价的持续改进方案。
GB/T 32089-2015《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基于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规定了相关知识产权活动的管理要求和具体步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的科技工作者、项目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人员,都可以按照或参考该标准来组织开展项目所涉及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降低项目知识产权风险,更好地创造、保护和运用项目创新成果。
有任何标准化业务问题
欢迎大家联系我司标准创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