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大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海南大学郑教授团队,专业编制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指各地区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中,特色农业资源是基础,特色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业是支撑,特色农产品是核心,农产品市场是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
中国特色农业的探索与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方向是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外特色农业的发展经验。为了在短期内抵御国外相对“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对中国产品的冲击,在中长期内以“新、特、奇”的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探索出一条新路,我国应建立以特色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新型农业体系。
当代中国农业现状及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民“增产增收”问题已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带来的压力,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农业长期过度开发和生产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农业面临的四大压力。特色农业是农业经济的新课题,是当前中国农业“自我减压”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中国两大农业问题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民连年“增产不增收”是中国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全国农产品存在供大于求、销售难、价格下跌的现象。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根据区域特点发展涉农产业,即通过大农业抓二三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第二条路是探索农业的增长点。即地方“特色”是地方政府要重点扶持的主导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从而实现地方增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即农民的再就业,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第二个问题。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其中一部分被工业和第三、第四产业吸收,而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处于半失业状态。有经济学家提出农民要“不出乡不出乡”和“不出乡不出乡不出乡”的观点,建议各农业地区就地或互动吸纳农村劳动力,缓解当前农民涌入城市带来的压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是完成中国农民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2.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呼唤特色农业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放松农产品政策以来,农业的发展开始从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僵化老化,农产品种类少、质量差、销售面窄、价格下跌。因此,只有突出地方特色,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强调发展特色农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
压力要求特色农业的发展我国伴随农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序,中国正在渴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鲁北大面积的洼地台田,下鱼上粮农牧农渔结合;四川的稻田养鱼都是生态农业。山东的临淄沼气循环利用和桔梗还田,成为一个从生物到化学、物理的循环变化系统。它为我国减少农业污染,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开辟了新途径。
综上分析,特色农业作为减轻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将在本世纪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是一个过渡性产物,而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趋势,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中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既存在有利条件,也有“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
其一,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以重庆市为例,目前全市规划中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7%,旱涝保收面积仅占19%。同时现有水利工程严重老化失修,低产田和坡地占耕地面积的70%;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在这种农业设施条件下,要建立以知识、技术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特色农业,难度可想而知。
其二,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种植业比重过高,林业、渔业等比重过低,具有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而近二十年,有的地区不顾本地实际,盲目照搬一些地区的产业模式,导致农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仍广泛存在。
其三,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科技推广难。在全国范围内,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0%,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大受影响。
其四,意识落后,阻碍发展。一是观念上仍然处于注重产量,不求质量,“只求肚子圆,不求多赚钱”的落后状况;二是缺乏风险投资意识。三是缺乏竞争意识。发展“特色农业”有赖于地方政府从科普宣传到文化教育各方面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引导,脑筋换了,农业才能“新”和“特”。
此外,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部分农区交通不发达、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都为中国发展特色农业设置了重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