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永达英语”!
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训练培养初探
周诗杰摘 要:思维作为英语学科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缺乏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使得有必要对思维品质的内涵和学科表现进行探讨和界定。本文在梳理英语教学语境中思维和思维品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两种可能途径,即参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挖掘现有教材,整合渗透式思维品质的培养。最后,本文选取了三个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从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三个角度阐述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
一、引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进入核心素养新时代”,“一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将全面展开”(于,2017: 1)。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育部,2018:4-6)。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相比,英语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概念是一个全新的变化。然而,由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纳入课程目标,很多教师要么在教学中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要么将思维品质的培养理解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如何理解英语教学语境中的思维品质概念?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问题将是每个英语老师的新课题。本文拟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分析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内涵,并提出培养思维品质的可能途径。本文结合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评价的优秀班级实例,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二、英语教学语境下思维和思维品质概念探讨
思维是人脑通过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应过程。它是一种基于感知的活动,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心理活动,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结合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和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夏,2017: 26)。不同的学科对思维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对思维概念有不同的表述。在教育语境中,思维通常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记忆、形成概念、计划、想象、推理、解决问题、思考想法、做出决定和判断、产生新想法的过程。英语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认知活动,是通过积累对英语的感性认识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理解、交流和表达的过程(郭宝贤、张建中,2017)。因此,英语教学语境中的思维是指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语言媒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事物之间关系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思维能力是学生概括和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能力。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特别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有的人思维更灵活,有的人思维更深刻等。思维品质的形成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来获得。不同学者对思维品质的构成有不同的分类,但主要包括思维的逻辑性、广泛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确定性、创造性和前瞻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 5)明确将思维品质定义为“在逻辑、批判和创新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提出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是“……建构新概念,分析和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判断各种思想,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理清思维、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概念
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思维品质培养的可能路径
虽然当前国内外对外语学科中思维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作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纲领性文件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并没有将培养思维能力纳入课程目标,以至于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许多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内容也很少见到具体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内容。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分解目标,系统培养
既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明确地将思维品质界定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而思维能力训练可以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将思维品质的三个表现水平细化,找出支撑这三种思维品质的各种思维能力细目,设计出相关活动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系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Herbert Puchta和Marion Williams(2011:11-12)对6-12岁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内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他们把该年龄段学生必须得到训练的思维能力分成了13组,具体包括比较、分类、排序、集中注意、识记、空间概念、时间概念、数字概念、建立联系、因果关系、做决定、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每个组由若干个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结合英语课堂的具体内容插入到教学程序之中(见表3.1)。通过这种整体规划,学生得到思维能力方面的系统训练,培养其思维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个层面的分类并非是一一对应的,而更多的会出现相互重叠的情况。例如,为他人挑选礼物的活动中,我们可能需要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我们和礼物指认的关系,从而界定礼物的范畴,这需要表现出思维的逻辑性。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礼物的意义,这显然属于思维的批判性。至于挑选出与众不同的礼物,则需要涉及思维的创新性。我们可以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思维能力训练的重点,而不必面面俱到。
(二)挖掘教材,融合渗透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往往要使用教材。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大多以“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为线条来编制单元内容,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在教材中以显性的形式表现。这个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可能的思维能力培养点,结合思维品质的三个层面的表现水平,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很多小学英语教材都有关于交通工具的词汇教学内容,教材在呈现词汇教学时,往往会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建立交通工具词汇的音、形、意之间的联系,学生一般是通过识记和反复操练上口的形式处理单词,对他们思维层面的要求并不高。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分类(图3.2),在分类活动中渗透思维能力的训练。

分类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它需要首先先掌握事物规律之共同点及不同点,建置事物基本属性及特性,全面掌握事物的总体规律,再进行比较与类别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涉及到系统地收集数据、分析归纳数据、提炼本质属性和规律、陈述理由等,其中自然蕴含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林崇德,胡卫平:2010),优秀的英语教师都注意把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下面将选取第八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课中的部分课例片段,举例说明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具体课例中的应用。
(一)结构图示引领,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逻辑性思维是指学生思考问题时,能遵循自身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学的需要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课本插图,将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图示化处理,为学生搭建语言输出的脚手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合理地用英语思维,尝试完整系统地表达。通过训练学生有逻辑、有层次地表达,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江苏桂婷婷老师在教授Emperor penguins这一阅读课时,在学生初读、细读了文本之后,老师引出了思维导图(thinking map)的概念(图4.1),并将思维导图的主要结构以图示化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提取文本内容完成整个思维导图的框架。结构化的图示清楚地呈现了文章的逻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复述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有效示范。

这样的设计既能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的信心,又能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语言信息,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因此,形象直观的 “图” 可以帮助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完整系统地描述其思维发展过程,从而锻炼学生语言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二)有效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或困惑引发的,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精心创设问题。“问题”是否有效对思维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递进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测、质疑、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在此基础上独立辨明和审慎判断的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辨析,“去伪存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广东陈海燕老师授课内容的主题是如何控制和纾解愤怒情绪。语篇是一段对话,讲述喜欢运动的Tony因为其同学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并且还愚弄他而非常生气。在同学Lisa的帮助下,Tony终于缓解了愤怒情绪。陈老师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预测结果——佐证观点——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较好地展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1.导入热身,提出问题
陈老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愤怒时想要做的行为,比如冲人吼叫、摔东西等。接着教师和学生讨论了愤怒情绪下的行为会引发一些不良后果。由此自然导出问题,既然生气时摔东西于事无补,我们应当怎么办?
2.分析问题,预测结果
我们知道,要想控制和缓解愤怒情绪,弄清愤怒情绪的原因非常重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听录音,并通过问题“What's wrong with Tony?”、“Why is Tony so angry? ”引导学生客观描述课文文本发生的背景:Tony的同学拒绝他加入他们的团队,并且还愚弄嘲笑他。
接着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 “What does Tony want to do?”、“Does Tony do that?”以及“Why not?”来了解事态发生及关系,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预测Lisa是如何提出建议,让Tony没有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的。最后,教师让学生听文本,找出Lisa的建议,并验证自己的预测和Lisa的建议是否一致。
3.佐证观点、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讨论Lisa建议是否得到Tony的采用:“Does Tony still feel angry at last? Why?”。最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Lisa’s advice?”让学生评价Lisa的建议,并根据Tony的实际启发学生探讨其他建议的可行性。
学生通过上述递进性的问题,学习如何根据情景准确提问、客观描述和分析问题,最后独立地做出判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

(三)深入挖掘文本,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除了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地能摆脱思维定势,敢于超越常规,重新架构原有知识,产生新的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适时放手,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提出独特的见解。
湖北雷爽老师的课例是一个故事。三只小动物仓鼠、老鼠和兔子外出度假,他们的家让四个凶猛的动物河马、狮子、狐狸和蛇占领。度假回来的三只小动物开动脑筋,用两把锯子的投影模拟鳄鱼的形状成功吓跑了四个凶猛动物。
雷老师按照思维的层级结构将故事分成了设计了四个层次来处理:首先弄明白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是故事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第三是我们能从故事中学到什么?第四是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动物,你能怎么办?第一个层次是基于识别和理解的浅层次思维,第二个层次需要一定的分析和综合,第三个层次涉及到评价,最后一个层次属于创新性思维。
“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动物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让学生运用“旧知”和“经验”进行回答,培养了学生“机智勇敢、正直勇气”的品格,让学生知道遇到危机情况应想办法保护自己。在现场展示的这个环节,学生们通过讨论产生了更多的新思路,诸如找更大的动物来帮忙、寻求警察帮助、和闯入者成为朋友等奇思妙想,创造性的表演精彩纷呈。
五、结语
思维品质,首次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件提出,本身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重新探讨和界定思维品质的内涵和学科表现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当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没有将培养思维能力纳入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内容也很少见到具体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内容的前提下,一线优秀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渗透思维品质培养的做法值得提倡。但是,真正要让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地,需要在义务教育课程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

参考文献
[1] Puchta, H.& Williams. Teaching Young Learners to Think[M].Helbling Languages, 2011.
[2] 郭宝仙,章兼中.英语学科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7(2).
[3]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5] 夏谷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A].见王文斌、杨鲁新、徐浩.2016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年度报告[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6]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Quality in 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Zhou Shijie
Abstract: As a key element of English core competencies, thinking qua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competency-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and 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subject performance of thinking quality due to the lack of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inking quality in the Compulsory English Curriculum. By clarify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inking and thinking q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wo possible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in 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which are systematic cultivation guided by the direction of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and integ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ourse book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re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cases are selected respectively to demonstrate the cultivation of log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thinking skills; thinking quality; log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e thinking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8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