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如何感谢“找回”的猫和戒指?
寻找猫的灵感
据钱江晚报报道,9月22日,家住杭州某小区的周先生爆料。前几天小区一位业主发布寻猫启事,说自己的猫丢了,愿意给提供线索的热心人1万元作为奖励。猫被同小区的“牛妈”发现后,经主人确认是她的猫。22日,发现猫的“牛妈妈”在群里发信息,指责主人拒绝支付“赏金”,失去信用。猫主人说奖励已经给了另一个人。
这不是结束。牛妈妈还发现猫主人有说谎的嫌疑。她展示了一组微信截图,显示社区宠物群网友合力帮助养猫人逃避付款,包括教唆养猫人行骗,谎称1万元奖励给了别人。
主人的“一万块找猫”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捡东西要不要拿工资”的话题。《物权法》第112条规定,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应当在领取遗失物时按照承诺履行义务。这也是法律对守信用基本原则的维护。具体到个别案例,既然主人公开发布寻猫启事,悬赏1万元,就应该兑现承诺,帮助寻猫的“牛妈妈”也有“索要报酬”的权利。
很多情况下,大部分采摘者会拒绝高额奖励,但前提是主人需要表现出诚意,给予采摘者应有的尊重。
社区是一个“社会部落”,居民互动密度高,导致联系不可分割,需要相互信任来协调关系。诺而不践暴露的是个人品德有损。“悬赏”不兑现、失信于众,也无疑是对良善的戏耍,,即使猫被发现了,它也会得不偿失。
其实今天还有一个新闻挺有意思的:湖南一女子摘下价值三万多元的戒指,因为在饭店吃螃蟹不方便,就留在了餐桌上。四个环卫工人翻找了好几吨垃圾才找到。这位妇女向环卫工人表示感谢,并给了他们几瓶水。
这当然是一种温暖的气味,显示了社会的温暖。收垃圾是环卫工人的职责,翻垃圾找戒指却不是这样。用几瓶水安慰辛辛苦苦找垃圾的环卫工人,让人觉得有些心酸。
捡东西多少钱可能没有明确的标准,但还是有一些共识:比如说做什么说什么,说话算数;又如合理补偿对方损失的时间,对付出的劳动给予相应的报酬。总之,在我看来,一句“谢谢”对于帮助别人是必要的,但并不能代替一切。有时候,行动中的尊重和感激比言语更重要。
这不是道德绑架。相反,对一味要求对方“拾金不昧”,义务把猫帮你找回来、替你去翻垃圾找戒指,才是种“道德绑架”。来说,友善、善良、乐于助人是一回事,但这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我心爱的猫和戒指都回来了,这种收入都是别人努力挣来的。懂得感恩,换位思考,给出一些反馈,至少信守“卖关子”的承诺,这并不过分,甚至是基本底线。
(来源:新京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