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每两年举办一届,湖北从1997年开始举办了12届。
今年,新挑战杯吸引了全省10多万名大学生参赛,全省高校参赛率达到97%。
作为“传统节目”,今天的“挑战杯”如何广泛动员大学生参与,激发创新活力?
“这是一个展示科研能力的平台。要创新体制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科研支持、政策激励和精神激励。”共青团中央相关负责人表示。
导师团队为参赛者保驾护航
如何突破国外高端石油设备的封锁,在地下用无线通信取代有线通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助力国家页岩油气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一个名为“认定”的团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项目源于一次暑期实践。我们了解到,油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够,导致页岩油气开发成本较高。”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常陆表示,相关企业迫切希望先解决地下通信问题。
团队开始研究Hz级电磁波沿套管与地层界面纵向传输的方式,从而在地层中建立极弱电磁场,解决5G、WIFI等高频空间辐射通信的屏蔽问题,打通通信通道。
“学院的陈庆、李洪斌等老师组成了跨学科导师组,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常陆说,教授们带着团队成员到江汉油田等地实地考察,在团队遇到研究问题时,还带领大家思考、讨论创新思路。
最终该项目获得挑战杯省级特别奖,获得中石油下属单位等多家企业的意向订单。
“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保障是我们的职责。“据华中科技大学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依托创新创业大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此,学校团委会同教务处、科技处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邀请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优秀校友等300余名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创新精神通过“挑战杯”代代相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对挑战杯的执着由来已久。
2004年,宋海军刚读完大一,就开始了科研训练。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查阅文献和进行实验。两年后,我参加了‘挑战杯’,获得了全国比赛特别奖。”宋海军说,从那以后,他对学术研究更感兴趣了。
2012年,宋海军留校任教,从学生变成了家庭教师。
“身份的转变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挑战杯’的意义。”他说,当年老师手把手教他专业技能,现在却交给学生,科研创新精神代代相传。
在上次的“挑战杯”大赛中,宋海军的学生获得了省特别奖,他也充满了成就感。
“今年因为时间问题,没能赶上这次‘挑战杯’,但我觉得这个遗憾以后肯定会弥补。”他说,他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学生像老师一样参加挑战杯。
“及格是我校科研创新的不竭动力。”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挑战杯”团队一直有稳定的研究团队参与,每一届都延续了传承帮扶乐队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