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现场,李院士(左一)倡导在教学一线培养创新精神,旨在让学生尽快接触学科前沿,开拓科学视野,明确未来方向。照片由王文修提供
皮肤伤口愈合困难被称为“医学之谜”。近日,2021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温州医科大学青年科学家黄之峰及其团队,奖励他们通过传承和突破,开辟了皮肤生长因子研究的“新天地”。
生长因子是一种肽类物质,可以让皮肤伤口愈合得无影无踪,让断裂的神经自然重叠,让受损的器官重新恢复,或许还能让衰老的生命在未来回归“青春”。
说起温州医科大学这个从事皮肤创伤无缝愈合研究的年轻团队,得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小健扎根温州说起。
2004年,北方人李在广东暨南大学学习生长因子项目。温州医学院原院长瞿嘉赴广州向李教授团队伸出“橄榄枝”,提供资金、平台和团队支持.满怀诚意,李决定前往温州,带领青年团队研发生物创新药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经过努力,李小健和他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阐明了FGFs家族与代谢性疾病的机制,并率先成功研发出多种促进组织损伤和再生修复的新药。它们广泛用于烧伤、难治性溃疡、糖尿病和老年并发症、重大灾难性创伤和国防战争伤害。他们为全国5500多家医院的6500多名患者提供服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产药差距较大,尤其是创新药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李小健院士认为,提高国产创新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培养具有原创意识和原创能力的药学人才,以及一批具有原创能力的教师。
经过15年的发展,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从李雪燕初到温州时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100%有博士学位,60%有海外留学经历,20%有企业工作经历。其中,国家“杰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拔尖青年人才1人,国家“优青”2人,省级“杰青”和省级“千人计划”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团队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2020年,该校生物制药专业跃居全国生物制药专业排名第二,形成了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从医学出发,做研究、导学、投产,将医学科研生产全链条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为每位本科生提供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学术指导。导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参加研究生小组会议,目的是让他们尽快接触学科前沿,开拓科学视野,明确未来方向。
近年来,药学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挑战杯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近20项,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陈,该学院2010级学生,曾在该大学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博士学习期间,他还作为第一作者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 (Nature)上发表论文。
我国药学人才的课程体系一直以仿制药为基础
养模式,与国家对创新药的战略需求相去甚远。生物制药专业为新兴专业,全国有100多所开设生物制药专业的高校,也尚无规范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作为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指委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设计“全国生物制药专业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首次对我国生物制药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在国内率先将创新药物研发全过程以课程实体形式落实于教学活动中。创新药物课程群创新过程中,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以细胞生长因子创新生物药作为具体案例,将创新药物研发与转化医学、产业化、临床研究,以及创新药物注册申报等融入课程,建立了创新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目前已培育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生物制药系列教材1套(15本)。该系列教材被国内30余所高校采用,总印刷册数近2万册。
“目前我国的药学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医和药基本分家,实验室研究和临床需求、药物生产脱节,需要探索生物制药专业与临床需求、企业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对接。”李校堃说。
据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林丽介绍,该学院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资源优势,在医院设立临床药学教研室,将药学与临床医学学科融合,专业教师与附属医院医生组成双聘教学科研团队,围绕生长因子在代谢、心血管、烧创伤、神经疾病等多个临床领域建立了一批学科基地,带领学生一起将临床需求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从而改进了传统药学人才培养与临床脱节、医药分家的不足。这个模式已被国内90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点借鉴应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