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
教育评价是一种导向工具,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现实中,很多人对职业教育有很深的偏见。他们把职校生贴上“学困生”、“后进生”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然而,劳动力市场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评价。只有打破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关注教育评价的变化,才能有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 转变评价理念
学生训练得如何,取决于用什么样的尺子去测量,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高职生的学习风格倾向于外向、直觉、感知,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动手操作灵活等优势。转变评价观念,关键在于打破“分数至上”,缓解高职生学业学习中的自卑心理,扬长避短,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被重视,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人的天性。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授人以欲”,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激励,激发内在动力。
如今,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加快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届高职毕业生中仅有3.4%自主创业。随着产业迭代的加速,掌握了一项技能的高职生,如果不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发展潜力较弱。
创新创业素质应成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塑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高职院校要树立“学得好就是好学生,创业做得好就是好学生”的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标准从就业向创新创业转变,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新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形成产、教、学、创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其校训定义为“尚德、崇文、创业”,并将“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写入学校《章程》,引导一大批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多元化发展,走上创新创业成功之路。
2 改革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中起着发动机和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有力的保障、促进动力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求所有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并允许创新创业有不同的形式、层次和价值
创业教育专家杰罗姆卡茨(Jerome Katz)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第三次浪潮。高职学业评价要体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和耦合联动;要明确课程考核目的,淡化筛选、选拔、选拔功能,重视提高、激励功能,建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内容,突出适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培养,坚持德育与技术训练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学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工艺、新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大众创业创新的生力军。
此外,要适当提高创新创业学分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化制度,探索学生双创新实践成果、专利发明、双创新竞赛奖项转化为学分。鼓励创新创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从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有效激发创新创业的基因和潜能,夯实人才培养的“厚度”。同时,探索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学习年限,引入休学创业标准,允许调整学业进度和保留学生身份用于创新创业。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发布了《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 《多元创业认定办法》等30多项制度,构建了多元化的双元制教育评价体系;率先提出“课程替代”,平衡创业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关系;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果50强。
3 优化师资评价
">推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能力,又要有较好的市场意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培养学生用创新创业思维审视不同领域的创业机会。然而,高职院校中同时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认知的教师并不多。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把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合理纳入业绩考核体系,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奖励并完善其职称晋升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推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提升整合资源指导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支持各学科教师开展自主创业、技术转移、企业咨询等形式的学术创业活动,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协同创业。
同时,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按照内外融合、专兼互补的原则,充分发挥产业资源的育人作用,打造“多层立体、校企互通、国际视野”的多元融合的师资团队;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收具有专业背景的企业家、行业精英走上高职讲堂,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或导师,以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业实践,增强学生将学习转移到现实世界的能力。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制定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导师发展标准,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进行分类培养考核,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纳入职称评聘和业绩考核体系,并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目前,学校已建成一支由创业教师、企业家、创业毕业生等组成的优秀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每年毕业生创业率超过12%。
(作者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01日第6版
作者:徐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