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难的诗词原创 创业艰辛的古文

唐代诗歌文化繁荣,其中涌现出2536位有姓氏的著名诗人,群星闪耀在不同时期,在灿烂的文化星空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一笔。初唐有“初唐四大家”、陈子昂、虞世南等著名诗人。盛唐时期,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中唐有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晚唐推崇“小杜丽”。

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唐的代表诗人"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洛阳人,人称'诗豪'.他写的字,无论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还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都有一种隽永脱俗的魅力,让人反复品味,百读不厌。

出生于公元772年的刘禹锡,和其他天才一样,从小聪慧过人,精通百家,诗词歌赋俱佳。19岁在长安读书,21岁考中进士,并通过了韩愈的博学宏词科目的考试,该科目来自多次,同年大失所望,官拜御史,23岁时赐太子一本校书。可谓少年得志,仕途之路百花齐放!

公元805年,即位,重用前朝太子读王、王其丕等人,让他们变法维新。王非常重视刘禹锡,所以他邀请刘禹锡去“变法”。他的铁哥们儿柳宗元自然不会落在后面,于是一个"革新小组"就成立了。王文淑、王其丕、刘禹锡、柳宗元在执政,反对,非常漂亮!人们不敢直呼他们四个的名字,所以称他们为"二王、刘、柳".

e="font-size:15px;">他们的"革新"行动触及了宦官及士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守旧势力的联合反扑,才实施了5个月,就宣告失败:唐顺宗哭丧着脸下了台,把龙椅让给了唐宪宗李纯;王叔文被赐死,王亻丕被逼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到边远州郡,地位一落千丈。


34岁的刘禹锡,要为他的"错误选择""埋单"了!但他没想到,这笔账竟然一算就是20多年!


从位极人臣的人生巅峰处跌落,贬谪于朗州十年之久,看惯了长安的繁华街道,来到偏僻荒凉之所,想必任何人都会存在心理落差。而诗豪刘禹锡却于此间写出哲学著作《天论》,与昔日好友书信往来不绝。归来之后,他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毫无掩饰之心,毫无避讳之意,尽情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刘禹锡当年在和州(即今安徽和县)做通判之时,写一篇有名的《陋室铭》,其文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陋室铭》不仅成为古今最美散文之一,被清初吴楚材、吴调侯收进入了《古文观止》里,而且成为了后代文人在生活条件不太理想状态下,用以"安贫乐道"的座右铭。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的风范,也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刘禹锡的这首字字珠玑、别出心裁、构思灵巧、寓意深刻的千古绝唱,竟然是被他当时的顶头上司挤兑出来的!当年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与了"永贞革新",此革新派的政治主张是极力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的。由于势单力薄,保守势力十分的强大,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今属于湖南常德一带,后又任迁为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通判。


在安徽和州通判的任上,刘禹锡也是屡遭挤兑。按照当时的相关规定,刘禹锡应该住在衙门里面,并且还应该有三间屋子。可是,和州姓策的知县是个势利之辈,他看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又对他不奉承、以及还不送礼等等表现,不免心中很是不高兴,存心要想办法为难刘禹锡。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偏僻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对此遭遇,豁达的刘禹锡并不在意,反而根据住所外的壮阔景色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之门上。这个举动不想却气坏了那个策知县,他便将刘禹锡的住房调到更偏远的城北门上,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成排的杨柳树啊。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仍然表现得怡然自乐,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的别称为历阳)。


策知县看见刘禹锡仍是悠然自得,就又把他调到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里,刘禹锡连前后共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这间小小的陋室,因知名人士刘禹锡住过,且写出了脍炙人口灸人口的《陋室铭》而走进了历史当中。宋代之时,这里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名人故居"了。宋王象之所撰写的《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代刘禹锡所辟,有室铭,柳公权书。"而今,刘禹锡住过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半边街,早已成为吞吐历史烟云的一处名胜了,只不过还是有许多人都慕名前往观瞻。


不过,作为陋室书铭,这个写作方法并非始于刘禹锡。据记载历史上最早写《陋室铭》的是唐代的崔河。


据《全唐文纪事》,崔河在洛阳做分司闲官时,曾著"《陋室铭》以自广",大历十一年(公元777年),其子崔褚甫把这铭文勒石于洛阳故第。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2年,被贬谪为和州是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到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因此,他写《陋室铭》比崔河晚近五十年。


刘禹锡前半生顺风顺水,中年惨遭贬谪三起三落,于"巴山蜀水凄凉地"中蛰伏了二十三年,但二十三年的被贬生涯,并未压倒刘禹锡。他坚信"吹尽狂沙始到金",坚信牛逼的人生就在于谁能熬到最后。刘禹锡用他乐观向上鄙视苦难的性格,熬死了朋友,熬死了政敌,晚年重返政治中心位极人臣,在看尽了春花秋月狂风大作,尝尽了人生悲欢离合后,在人淡如菊中安然老去。


刘禹锡是中唐时代的亮色,是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的典型,是穷且益坚的楷模,是不如意的人的一盏心灯。


人生无常,唯有坚强。这是刘禹锡给我们的启示。


人生如戏,我们时常会发现那些满怀正义之心的人却是时常遭到排挤与轻视,如果没有什么别的嗜好,他们一般就会以诗文了表现自己的不拘与洒脱,尽管有着太多的不满,但是他们仍然还是会默默地独善其身,我们现在其实也同样如此,"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