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公司上市需要几轮融资 企业达到怎样可以上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国内信息管理平台Evernote宣布完成数亿元的B系列融资,由振城投资和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联合领投,敦弘资产、同创叶巍、伊瑞投资紧随其后。

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加快核心业务发展,促进各类新业务发展融合。同时,将投资建设新的R&D中心,增加Evernote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R&D,助力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在这轮融资中,有很多热情的投资者,一些大公司抛出橄榄枝,还有一些投资者计划捐出一部分资金,希望获得一些股份。面对投资者的热情,唐逸一直很友好,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

“我推掉了大公司收控的offer。”唐毅认真的说。

唐毅告诉钛媒体App,“首先说明我不拒绝大公司,甚至拒绝通过收购的方式退出。但目前考虑到我的团队和产品形态,能给用户和中国互联网市场带来更多独特的价值,所以暂时没有“团队”。当我们带来的价值不是独一无二的,或者比被大公司收购或控制更好的时候,我可能会选择那种方式,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拆分重组:创业团队从0股权到最大股东

印象笔记未来将成为外企混改第一股。

“Evernote的独立性、特殊时期的高层变动、中国资本的助力以及在华业务的重要性,都有很多偶然因素。”唐逸告诉钛媒体App。

2012年,Evernote进入中国,发布了中文版的Evernote,这是硅谷最早为中国用户提供独立中文软件服务的公司之一。此后,Evernote的本地化从未停止,与微博、微信、知乎、get等app开启API接入合作,持续推进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等与本地服务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

经过六年的发展,Evernote的用户数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当时,中国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增长轨道,网民数量达到7.7亿,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多。中国市场以其罕见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市场容量,成为Evernote口中极具吸引力的“甜甜圈”。

可是,吃到“甜甜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面对用户的快速增长,中美用户在使用习惯和需求上的差异开始变得明显。此外,当时Evernote的产品和R&D都在美国总部,难以快速及时响应中国用户和中国合作伙伴的独特需求。因此,Evernote“中国化”的需求迫在眉睫。

资本是Evernote重组的助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用户,连接中国合作伙伴,开发和拥有核心技术,充分利用中国活跃的资本市场,战略投资者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率先发力,Evernote Global和Evernote管理层通过三方沟通,做出了创造性的举动。在Evernote共享所有源代码等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成立了三方持股均衡的中美合资独立运营公司。

2018年6月,Evernote分拆重组,登陆上海自贸区。

2021年3月,Evernote再次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B系列融资,股权结构由原来的三方均衡持股状态转变为以第一大股东唐毅为首的中国管理层。

strong>如此大刀阔斧的股权变革究竟为何?


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投资合伙人徐全利向钛媒体表示,“近一年,我和唐总,每个星期都会与美国Evernote总部开一次电话会议,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独立重组到B轮融资,进行了企业治理和股权机构全面调整,希望让印象笔记成为最受证券交易市场认可的形态。外加上本轮融资投资者的热情很高,我们也希望对于投资者们有更好的交代,同时这也是中外合资3.0模式的初步成功,对其他海外科技企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从个人笔记到超级信息管理SaaS平台

印象笔记从2018年6月拆分重组至今,已从单一的个人笔记工具应用,发展成为涵盖个人SaaS服务、企业团队SaaS服务、内容平台、智能硬件的综合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产品多元化


细数印象笔记系列产品涵盖,印象笔记、印象清单、印象扫描宝、印象识堂、印象团队、印象扫译笔、大象学院、大象好物,俨然从一款单一笔记产品工具发展成为“印象家族”系列。


“不为出产品而出产品,每一款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会思考用户的需求、使用场景,最大化的帮助用户高效搜集、整理、内化成属于自己的信息,做用户的“第二大脑””。唐毅向钛媒体讲述了“印象家族”系列产品设计的初衷。


钛媒体消息,印象笔记还将上线两款功能。一款为多人多屏动态编辑模式,解决用户无论是在飞机上、咖啡厅、办公室在有网络或无网络情况下均可实现多人协同编辑;另一款为智能知识星图,运用场景和语意挖掘技术,为用户将关联、未关联的知识进行视觉化呈现管理。


总体而言,唐毅表示,印象笔记永远不做在线文档、不做视频会议工具,只聚焦于编辑与协作,承载的内容则是包含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在内的多模态的,同时也会借助智能硬件实现顺畅的智能体验等。


同时开放API接口与百度云盘、百度知道、百度百科、腾讯教育、飞书文档、企业微信等应用平台合作。


硬件方面的扫译笔、录音笔亦是采用技术合作模式,其核心还是为记录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订阅模式,收入可期


目前印象笔记的主要收入以个人付费用户的订阅业务为主,收入占比约80%,另外一部分为智能硬件以及周边产品的收入。在成绩上,截止2020年上半年,印象笔记的收入规模相比两年前独立时已翻了4倍,连续两年收入翻番。在用户的订阅转化率、老用户续费率等核心指标能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通过新增用户的获取,可以保证相对可控的收入增长。


2020年7月,印象笔记推出了面向B端企业级用户的独立APP“印象团队”,帮助企业快速搭建在线协作平台,解决信息、资料的集中收集、整理、搜索、沉淀的需求,以及项目信息/资料统一管理协作的需求。目前高级账户定价为398/人/年


在采访之中唐毅表示,未来硬件规划、设计、研发都将放在成都,两到三年计划登陆 A 股。也对此表示出了足够的信心。


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


第一、 产品行业定位清晰,印象笔记是一家综合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第二、 拥有强大的技术壁垒以及全球的IP属性。


第三、 业务收入多元化。兼顾C与B,工具形态与内容平台形态,硬件与软件。


第四、 订阅付费模式清晰,用户高粘性、高续费率、收入可预期。



资本市场如何看懂印象笔记

开启中外合资企业的新形态,印象笔记模式的价值是什么?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投资合伙人徐全利向钛媒体App表示,“自从2018年我们完成对印象笔记的A轮投资后,公司业务加速发展,独立重组和B轮融资也完美签约,这也验证了我们基金开创的中外合资3.0模式的初步成功。”


为了克服近些年外商以独资或传统合资模式进入中国市场所遭遇的“水土不服”,更好地帮助国外科技公司进入并开拓中国市场,红杉宽带开创了“中外合资3.0”模式。


所谓的“中外合资3.0”,是希望能够在中国本土建立一个具备产品研发、销售与服务全功能,并拥有本地决策权的新型中外合资企业。


在这种模式下,外方提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品牌,红杉宽带提供资金和丰富的本地资源,且中外双方股东都不参与运营,真正负责运营的,是本地的管理层——中外双方股东将为管理层提供“有竞争力的股权激励和充分的运营权”,来确保其领导公司去开发和销售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对其他海外科技企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宽带资本于2016年联合发起设立,专注于国外科技公司在中国落地、合资和扩张的结构性机会,助力国内企业通过与国外领先高科技公司战略合作和建立创新型合资企业快速引入全球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郭虹妘,编辑 | 葱葱)